第7章 衡水市《景县》(第2页)
(二)周亚夫
西汉名将周亚夫曾在景县受封条侯。他以善于治军领兵而闻名于世,“细柳营”的典故更是传为千古美谈。汉文帝时期,匈奴进犯,周亚夫奉命驻守细柳营。汉文帝亲自前往劳军,到了细柳营,只见将士们个个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汉文帝的先行卫队被挡在营外,不得入内,直到汉文帝派使者持节诏告周亚夫,才得以进入。周亚夫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即使是皇帝亲临,也必须遵守军营规定。他的这种治军理念和军事才能,为汉朝的边境安全和国家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周亚夫又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汉朝的一代名将。
(三)李化龙、李孔嘉、李廷徵
明清之际,景州孙镇(今景县梁集镇孙镇村)李氏,以“修齐治平”的君子文化治家,世人传为美谈。李化龙生于明清之际的世代殷实之家,父亲李继贤关注儒学教育和子女入仕问题。李化龙兄弟三人入馆塾读书,他最为聪明机敏。父亲去世后,虽家境大不如前,仍力学不辍,每考必夺优等,成为博士弟子。时逢明末乱世,他无意官场,隐居学诗,淡泊自如。尽管收入不多,但他每天都以丰盛的饮食奉养母亲。长兄早逝,他不计前嫌,抚养遗孤,几次出资救助。亲人先后去世,他与二兄敬爱融洽。在他的训教下,侄孙遇奇成为享誉一方的文化名人。族亲有难,他尽其所能,施以援手。他注重立德树人,无论外人还是家人,总是教育他们把道德品质的修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技艺的训练。子孔嘉进士及第,他告诫子孙,这是先辈期望所及,个人努力结果,要铭记祖宗遗训,不忘忠厚家风。他不因子贵骄人,待人以诚,“恂恂如也”,与乡邻老友优游田园,年八十,无疾而终,乡邻敬其为人,称之为“佛”。
李孔嘉是李化龙诸子中排行第二,年十三补博士弟子,之后连登黄甲,顺治辛卯(1651)中举,十年后进士及第,授内阁中书舍人。内阁供职期间,应景州知州张一魁之邀,为康熙十一年版《景州志》题跋。户部主事任上,监督兴平仓,政事之余,留意仓储管理细节,着《筹仓管见》一卷,成为国家粮仓司职吏员的规范性教材。康熙甲子(1684)主持山东乡试,得名士颜光敩、何世璂等,朝野以为不趋时俗,公平得人。当时,南昌百姓不但交纳正税,每年还要在正税之外,交纳数量不等的钱粮,即所谓“浮粮”。李孔嘉了解这一情况,修表上奏,请求朝廷革除积弊,蠲免浮粮,因廷臣反对,搁置未行。尽管如此,他的德操才干,还是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考试之后,由户部主事(正六品)破格晋升为礼部郎中(正五品)。然而,这一格外眷顾,却让他蒸蒸日上的仕宦之途画上了句号。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文皇后去世,孔嘉受命主持制定葬礼仪案。皇后葬礼有定制,又有以往葬仪参照,仪案成稿后经礼部会议,最后经内阁会议确定。从葬礼进程看,头几日也是顺利的。孝庄文皇后对于康熙帝,不但有血缘亲情,更有拥立护佑之恩。孝庄文皇后的殡天,对康熙帝的打击和心灵创伤可想而知。正是这个原因,司职大臣时刻都在担心,惟恐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孝庄文皇后去世,正值除夕、元旦,礼部臣请康熙帝回宫休息,康熙帝驳回臣请,允准仅在正月初一日,改一日“三哭临”为“一哭临”。孝庄文皇后生前尊徽号为“昭圣慈寿皇后”,升遐后,礼部臣请求不再称前尊徽号,应改称尊諡号“孝庄文皇后”。出现不协调的事情,是要问责的。李孔嘉以病归里,闭门读书,教育子弟,以亲身感悟涵养后辈仁德忠孝的君子品格。
李孔嘉子廷徵,字枚臣,以拔贡入仕,官至常州知府。无锡为常州府辖县,无锡南郊、北郊,有运河支流过境,农民下田,商旅来往,渡口十分繁忙。不少人建议,将渡口改为商办,政府设官收税,对财政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他说,这个地方旱涝无常,民生艰难,怎能为增加收入而损害百姓利益?关使听罢,满面羞愧,诺诺而退。景州孙镇李化龙、李孔嘉、李廷徵,正是儒家文化涵养的“有为”“有行”的谦谦君子。
四、必游景点
(一)封氏墓群
封氏墓群位于景县城东南15公里的吴高村一带,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埋葬着南北朝时期的封氏家族成员,是研究北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墓群内有众多古墓,其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等,这些文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封氏墓群的存在,为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二)周亚夫墓
周亚夫墓位于景县城西1.3公里的亚夫路西侧,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冢高大,呈圆形,周长约60米,高约5米。墓前有石碑,上刻“汉条侯周亚夫之墓”。周亚夫作为西汉名将,其军事才能和治军理念备受后人敬仰。这座墓不仅是对周亚夫的纪念,也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遗迹。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前来瞻仰,缅怀这位历史名人。
(三)景州塔(开福寺舍利塔)
景州塔坐落在景县城内,原名开福寺舍利塔,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塔高约63米,为砖石结构,共13层,造型挺拔秀丽,气势恢宏。塔内有螺旋式楼梯,可拾级而上,俯瞰景县城区的美景。景州塔的建筑工艺精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景县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景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四)北齐高氏墓群
北齐高氏墓群位于景县城南约1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埋葬着北齐时期的高氏家族成员,墓群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墓群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墓志、陶俑、瓷器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北齐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齐高氏墓群的墓葬形制多样,有单室墓、双室墓等。部分墓室的墙壁上还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涵盖了人物、车马、仪仗、生活场景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北齐时期贵族的生活风貌和社会场景,为研究当时的服饰、建筑、风俗等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其中出土的陶俑造型各异,有武士俑、文官俑、侍从俑等,它们不仅形态逼真,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展现出了北齐时期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准,体现了工匠们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和细腻刻画。
从墓志中,人们能清晰了解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这些墓志的书法艺术也颇具特色,融合了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独特风格,既有北方书法的雄浑刚健,又有南方书法的飘逸灵动,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五)广川董仲舒文化园
广川董仲舒文化园以纪念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主题,占地面积广阔,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园区内建有董仲舒祠,祠内陈列着与董仲舒相关的历史资料、着作典籍以及研究成果,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向游客全面介绍董仲舒的生平、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园内的董仲舒雕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展现出一代大儒的风范,吸引众多游客在此驻足瞻仰、拍照留念。文化长廊是园区的一大亮点,长廊内镌刻着董仲舒的经典名言和儒家经典语句,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深刻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文化园还会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对董仲舒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研讨,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六)景县大运河遗址公园
景县大运河遗址公园依傍古老的大运河而建,是一处集历史文化展示、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完整保留了大运河故道的原始风貌,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树成荫。沿着河边的步道前行,能看到一些古老的码头遗迹、纤道等,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遗存,无声地诉说着昔日大运河漕运的繁荣景象。
公园内设置了多个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详细介绍大运河的开凿历史、航运功能以及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建有观景台、休闲广场、亲水平台等设施,游客可以在此欣赏运河风光,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也可以在休闲广场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景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到了夜晚,公园内的灯光亮起,与运河的夜景相互辉映,美不胜收,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游览体验。
五、民俗风情
景县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民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成为景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景县竹马会
景县竹马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进行表演。表演者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腰间系着用竹、纸等材料制作而成的竹马道具,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如奔跑、跳跃、嘶鸣等,动作矫健、灵活,配合着欢快的锣鼓节奏,场面十分热闹。竹马会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和多人表演等,表演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景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传统文化记忆。
(二)景县剪纸
景县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景县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剪纸艺人仅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作品。其作品线条流畅,造型夸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景县剪纸既可以作为装饰品美化家居环境,也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在景县,许多家庭都有剪纸的传统,剪纸艺术代代相传,成为景县民间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