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北方历史文化名城的多面风华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位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9°54′~40°44′ ,东经112°06′~114°33′之间。全市总面积达平方千米 ,市区面积为3578平方千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温差较大。截至2022年末,大同市常住人口有31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3.7% 。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大同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约10万年前,那时大同市阳高县就有古人类许家窑人栖息生活。春秋时期,大同之地被北狄占据。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 ,大同地区由赵武灵王开辟,归属雁门郡,从此开启了约2200年的建置历史。

 

秦代时,大同仍属雁门郡。西汉在此设置平城县,同样隶属于雁门郡。汉初,匈奴侵犯边境,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0万大军北征,在平城东郊白登山被匈奴围困长达七天七夜,经过汉军奋力作战才得以突围,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白登之围。此役之后,西汉采取“和亲”策略,汉匈关系得到缓和。东汉时期,大同地区依旧是雁门郡属地。三国时期,大同被乌桓、鲜卑占据。晋建兴元年(313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猗卢将内蒙古盛乐(今和林格尔)定为北都,把秦汉时期的平城修整为南都。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 ,此后近百年间,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历经六帝七世,直至494年再次迁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从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太武帝派人出使西域开始,逐渐形成了与西域和高句丽交流的“平城丝路” 。公元460年,高僧昙曜奉旨组织人员开凿云冈石窟,造就了公元5 - 6世纪精湛绝伦的佛教石窟艺术。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设置恒州,治所位于平城,管辖8郡14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北恒州改名为恒安镇,隶属于恒州太平县,次年废除镇的设置,仍为北恒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年) ,重新设置恒安镇,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大同称云中之始),归属北朔州。

 

隋开皇元年(581年) ,云中县改名为云内县;大业二年(606年) ,朔州改为马邑郡,恒安镇隶属于马邑郡云内县。唐贞观元年(627年) ,全国分为13道,云州属于河东道,云州治所位于云中,下辖云中县。咸通十年(869年) ,设置大同军节度。五代时期,后唐占据云州,云中县为云州治所,隶属河东道。辽同光三年(925年) ,再次将云州设为大同军节度。辽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后唐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云州被辽占领。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 ,云州改名为大同,并成为辽国的陪都西京。辽清宁八年(1062年) ,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建成。辽保大二年(1122年) ,金攻占大同府,金代依旧把大同作为西京,将西京道改为西京路,府治、县治都没有变化。宋宣和五年(1123年) ,预置云中府路,治所位于云中府,这是宋金联合攻辽时预置的版图。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西京道大同府改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在北方设立9个防务重镇,大同是九边重镇之一。洪武五年(1372年) ,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土城的基础上,将大同扩建成新的砖城,大同城池的规模就此形成并延续至今。洪武七年(1374年) ,大同路改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 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所在大同县,管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朱元璋封皇子朱桂为代王,就藩于大同,建造代王府。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山西是十八省之一,下辖大同府(治所在大同) ,管辖二州七县一厅。二州为浑源州、应州;七县是大同县、天镇县、阳高县、怀仁县、山阴县、广灵县、灵丘县;一厅是丰镇厅(由丰川、镇宁二卫合并而成) 。清顺治三年(1646年) ,明大同总兵姜镶先投诚清军后又反叛,清将多尔衮亲自征讨大同,并指使清军对大同进行“屠城” ,大同城墙被削去五尺,府治移至阳和卫,改名为阳和府,大同县治移至怀仁县西安堡。顺治九年(1652年) ,府县恢复原来的治所,大同通过从附近移民逐渐恢复生机。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 ,大同废除府制保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1913年5月设置雁门道,治所位于大同,管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1927年废除道制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县辖5个行政区,9街585村。1937年9月13日,日本关东军入侵,大同沦陷。在抗战时期,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大同属于山西省第一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第一行政区治所位于五台,属县十七,在大同地区有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9县;第二行政区治所位于岢岚,属县十三,在大同地区的有朔县、平鲁、左云、右玉4县。1949年5月2日,大同市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察哈尔省直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11月,大同市重新划归山西省。1952年,原察哈尔省雁北专区划归山西省,原由察哈尔省直辖的天镇县划入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雁北专区(后改称晋北专区、雁北地区) 辖大同、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怀仁、山阴、朔县、平鲁、右玉、左云等13县。大同市辖城区、南郊区、矿区、新荣区等。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大同市与雁北地区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新成立的朔州市,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大同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区7县。2018年2月、4月,国务院、山西省分别下发同意大同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2021年,根据山西省批复的《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各县区乡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通告》 ,大同市完成最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大同市辖4区6县,分别是平城区、云冈区、新荣区、云州区、左云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另设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管辖2个村。截至2022年底,全市辖50个乡,37个镇,38个街道办事处,35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23个村民委员会。

 

二、政治经济概况

 

大同市作为山西省下辖地级市,有着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市人民政府驻大同市平城区兴云街2799号。在政治地位上,它处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