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西省 《长治市》(第2页)
在历史的演进中,长治历经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东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十八年,上党郡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上党郡重新划归并州。此后,历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燕等多个政权统治。北周建德七年,分上党郡置潞州,这是潞州建置之始 ,州得名因潞子之国。隋开皇三年,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唐武德年间,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前曾兼任潞州别驾,在潞州治政近三年,继位后还曾3次到长治体察民情,开元十七年,以玄宗历试尝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五代时期,潞州的归属和名称也多次变化。宋代,这里先后改为昭德军、潞州等,元丰年间,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金代,潞州隶河东南路。元代,潞州属晋宁路。明洪武元年,潞州隶属行中书省布政使司 ;洪武二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设长治县,从此有了“潞安”“长治”之称。清代,沿用明制。民国时期,长治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曾长期驻扎在此,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东晋时期的法显,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前后历时14年,带回了大量梵本佛经,并将其翻译传播,他所撰写的《佛国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治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这里是“中国神话故乡”,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众多史前神话传说均发端于此。这些神话传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长治人民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品质。
长治的古建筑文化同样璀璨夺目,享有“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全国宋元之前的古建筑70%在山西,而山西的50%在长治 ,这里拥有2万多件文物和3580处清代以前地面古建筑,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66个。这些古建筑涵盖了寺、庵、堂、院、庙等宗教建筑,如平顺天台庵,是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明沈王府残址、潞安府衙(上党门)等署衙府第类建筑,上党门作为潞安府衙的大门,气势恢宏,建筑风格独特,是长治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及城墙、村堡等防御守卫性建筑,钟楼、鼓楼等纪念性、点缀性建筑,文庙(孔庙)、武庙(关公庙)、祠堂等祭祀性建筑 。这些古建筑不仅种类齐全、式样繁多,而且不乏罕见的珍品和仅有的孤例,凝聚了我国古代政治、军事、科技、生产、文化、宗教等各领域的精华,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长治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传统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热闹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元宵节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社火表演精彩纷呈,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到来。长治的民间艺术也独具魅力,上党八音会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吹打乐,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演奏风格热烈奔放,曲目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上党落子、壶关秧歌等地方戏曲,它们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