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长治市《襄垣县》(第2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襄垣县沿袭前制。1954年属晋东南专区辖县,1958年与沁县合并,后又与沁源合并,1959年三县分治,恢复襄垣县建制,仍为晋东南专区属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襄垣改属长治市辖。2021年,襄垣县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上马乡并入虒亭镇,撤销善福乡、北底乡合并设立善福镇 ,并对部分村庄的归属进行了调整。
四、文化脉络:传承千年的精神纽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襄垣县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脉络,它是襄垣人民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非遗文化:襄垣鼓书、襄垣秧歌、炕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襄垣鼓书是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者手持鼓板,以说唱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其唱腔丰富多样,内容涵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等,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襄垣秧歌则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其表演风格质朴、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炕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主要绘制在农村的炕围上,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寓意吉祥,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手工挂面、老粗布、金工铸造等13项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非遗项目展示了襄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民俗风情:襄垣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在传统节日里,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元宵节时,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民间表演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中秋节则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此外,襄垣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如庙会、社火等。庙会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民间艺人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社火活动则以其壮观的场面和热烈的氛围,吸引着众多群众参与和观看。
五、历史人物:闪耀历史长河的明星
襄垣县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成就,为襄垣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 张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他足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在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良的智慧和谋略被后人传颂不衰,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一。
- 法显:东晋着名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是我国民间西行求法第一人,比唐玄奘早230年。法显为了寻求佛教真经,不畏艰险,西行取经,历经多年,游历了众多国家和地区。他的旅行经历和所着的《佛国记》,为后人了解古代中亚、南亚等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刘龙:明代“三部尚书”,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为官清廉,政绩卓着,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赏识。刘龙的从政经历和他所秉持的为官之道,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 连楹: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以忠诚和正直着称于世。连楹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勇于担当。
此外,襄垣还是中华连氏发祥地,2009年4月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曾专程回乡寻根祭祖,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连氏家族对祖籍的深厚情感,也进一步彰显了襄垣在姓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六、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襄垣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这些景点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精华,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
- 仙堂山:位于下良镇,距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1700米,是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仙堂山原名九龙山,因山势如九龙盘踞得名,后因东晋时期修建仙堂寺而更名。山中多洞穴,如朱砂洞、黑龙洞等,还有奇石如虎掌石等,以及仙堂奇松等自然奇观。东晋高僧法显3岁在此出家,20岁受戒后西行取经,仙堂寺为其修行地,寺内五泉环绕,传说为风雨夜的神迹所留。山中的娲皇宫与女娲炼石补天传说相关,崖壁上还建有13米高的法显雕像。仙堂山景区包含仙堂寺、娲皇宫、八国佛教馆等,融合宗教、自然与历史元素,是襄垣的文化名片。
- 东湖公园:是在浊漳河河道裁弯取直的基础上利用原旧河床及滩涂地进行生态改建的公园,面积2400亩,湖面1500亩,蓄水量300万立方米,环湖绿化50万平方米。公园内湖、岛、林、路布局有致,福(蝙蝠岛 - 东边半岛,形似蝙蝠)、禄(鹿鸣岛 - 湖中北部岛屿,形似梅花鹿)、寿(延寿岛 - 西边半岛,也叫龟岛,形似乌龟,也是襄垣版图形状)、喜(喜鹊岛 - 湖中南部岛屿,形似喜鹊)交相辉映,亭(闻涛亭 - 出水口处,站在亭上能听到波涛声音)、台(观荷台 - 站在台上可欣赏到周边荷花)、楼(东湖楼 - 仿北京前门建造的牌楼)、阁(襄子阁 - 两千多年前,战国初期赵国开国之君赵毋恤(襄子)在此筑城,为传承这一历史沉淀,建造了襄子阁)点缀其间,是市民休闲娱乐和游客游览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