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长治市《平顺县》
在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东部,太行山南端,有一座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的小城——平顺县。这座小城面积1550平方千米,虽地处内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像是一个被岁月温柔以待的世外桃源,处处透着别样的韵味。
一、乡镇风貌:各有千秋的城镇景观
平顺县下辖5个镇、6个乡 ,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构成了平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 青羊镇:作为平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热闹繁华。这里街道纵横交错,各类店铺琳琅满目,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到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应有尽有。街头巷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居民们操着亲切的方言,热情地交谈着。同时,青羊镇也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文化,如古老的庙宇、传统的民居等,这些都是青羊镇历史的见证。
- 龙溪镇:自然风光优美,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是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理想之地。龙溪镇的农业以种植特色农产品为主,如各类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龙溪镇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了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 石城镇:位于浊漳河畔,水资源丰富,渔业发达。这里的人们依水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石城镇的建筑风格多为临水而建,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同时,石城镇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寺庙、古桥等,这些都是石城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石城镇的渔业资源丰富,当地的特色鱼产品味道鲜美,是游客品尝当地美食的不二之选。
- 苗庄镇:农业产业基础雄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农作物,是平顺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苗庄镇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苗庄镇还发展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苗庄镇的乡村建设也取得了显着成效,村庄环境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玉峡关镇: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是其重要产业。这里山峦重叠,森林覆盖率高,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玉峡关镇的林业资源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还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玉峡关镇积极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建设了一些森林步道、观景台等旅游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 西沟乡:是着名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里保存着许多与李顺达、申纪兰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李顺达故居、申纪兰纪念馆等,这些都是西沟乡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西沟乡也在不断发展经济,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努力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 东寺头乡:旅游资源丰富,通天峡景区就位于这里。通天峡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东寺头乡围绕通天峡景区,发展了一系列配套产业,如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销售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东寺头乡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古老的村落、传统的民俗文化等,这些都是东寺头乡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 虹梯关乡:地势险要,有着名的虹梯关古道,历史文化价值极高。虹梯关古道是古代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沿途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关隘、石碑等历史文物,见证了古代交通和军事的重要性。同时,虹梯关乡的自然风光也十分壮观,山峦起伏,峡谷幽深,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近年来,虹梯关乡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了虹梯关古道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 阳高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这里有古老的寺庙、古桥、古民居等,这些都是阳高乡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阳高乡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同时,阳高乡也在不断发展经济,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努力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 北耽车乡:生态环境优美,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是一个让人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北耽车乡的自然风光十分迷人,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奇特的山峰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北耽车乡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北耽车乡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了一些度假山庄、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 北社乡: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传统的手工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北社乡的农业以种植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为主,农产品品质优良,口感鲜美。同时,北社乡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如传统的编织、刺绣、木雕等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游客和收藏家的喜爱。近年来,北社乡积极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融合发展,开发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历史的脚步:岁月沉淀的记忆
平顺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无数的变迁。
早在帝喾时期,平顺县境就属冀州,唐尧时期依旧如此,到虞舜时改属并州域。春秋时期,这里先属黎国,后来晋灭潞立黎侯后归黎,最终黎国并入晋国,平顺便属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平顺属上党郡。汉武帝时,置刺史治上党郡,属并州域,统辖潞城等14县,平顺分属于潞城。
隋朝时,上党改名,黎城恢复建制,平顺分属黎城、潞城。唐武德四年(621年),重新设置壶关,平顺由西而东,南归壶关,北属黎城,中属潞城。五代后周时期,平顺改属潞州。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潞州升为潞安府,设立平顺县,属潞安府。这一设立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明朝嘉靖初年,山西晋东南青羊山一带爆发了由当地人陈卿领导的武装暴动,史称“陈卿起义”或“青羊山起义”。暴动被平息后,明王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在起义中心地带设立平顺县,取“剿平逆贼,地方驯顺”之意,赐名平顺县 。同时,把潞州由州升府,潞安府直属管区命名为长治。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山西建省,平顺仍属潞安府。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顺县治被裁。民国元年(1912年),复置平顺县,属潞安府。民国38年(1949年)9月,平顺属长治专区。1958年10月,长治专区改称晋东南专区,平顺县隶属晋东南专区。11月,平顺与壶关合并为壶关县。1959年9月,壶(关)、平(顺)分治,平顺仍属晋东南专区。1967年,晋东南专区易名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平顺隶属之。1985年4月,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分置为长治市,平顺县隶属长治市。
三、文化脉络:传承千年的精神之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平顺县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脉络,这些文化是平顺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顺县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155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散落着1566处文物古迹 ,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其中,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等15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庵位于北耽车乡王曲村,始建于唐末,是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简洁古朴,展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大云院位于县城西北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时期,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实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龙门寺位于石城镇源头村北,始建于北齐,是已知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寺内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多个朝代的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