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长治市《沁源县》(第2页)

 

三国时期,沁源属魏地。到了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这里发生了重要的行政区划变革,不仅改谷远为沁源,还设置了义宁郡,义宁郡下辖团城、义宁、安泽、沁源等县,这一时期的沁源在区域政治格局中开始崭露头角。此后,北齐、北周时期,沁源的行政区划沿用未改。

 

隋唐至宋元时期,沁源的归属和行政区划多次变动。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义宁郡,只保留沁源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沁源升县为沁州,并设置义宁县,州治位于沁源县城南。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又废除沁州,恢复为沁源县,归属上党郡。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再次升为义宁郡,还析置了和川县,属义宁郡。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武德初年,恢复沁州治所,同年在沁源西部还分设了招远县,但沁州在三年后被废除,招远县仍归沁源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沁州改名为阳城郡,下辖沁源、和川、绵上;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为沁州,治所依旧在沁源县。五代时期,沁源先后属晋、属汉。宋朝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在铜鞮建立威胜军,废除沁州,沁源归属威胜军。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威胜军升为沁州,沁源属沁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沁源县升为谷州,但后来又被废除,恢复为沁源县,仍属沁州。元朝时期,沁源属沁州,并且在现今县城紫金山之半修筑了城池,这一城池的修建在沁源的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沁源的归属相对稳定。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现今县城内承宣街修建县署,沁源仍属沁州,州治位于今沁县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沁源改属汾州,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恢复属沁州,一直延续到清朝都没有变化。

 

中华民国时期,沁源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沁源直属冀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道制,沁源直隶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共联合抗日时期,沁源属第三行政专员督察公署;次年,沁源成为抗日根据地,属太岳行署和岳北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了便于开展对敌斗争,沁源县分置为绵上、沁源两县,沁源县政府驻城关镇。1942年,日军据守沁源县城及周边11个据点,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沁源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斗争,共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沁源、绵上两县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太岳区的岳北专署驻沁源城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太行区的长治专署和太岳区的岳北专署合并为长治专署,沁源县属长治专员公署,县政府由郭道迁往城关镇。1958年,长治专员公署改为晋东南专员公署,沁源属晋东南专员公署,同年,沁源、沁县、襄垣合并为沁县,县政府驻沁县城。1960年,沁县、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为三县,沁源县政府从沁县迁回城关镇(现改名为沁河镇),并一直延续至今。1985年,晋东南专员公署撤销,沁源县划归长治市领属,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沁源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古有介子推,他退隐山林、孝悌天下的故事流传千古,其高尚的品德和精神一直影响着沁源人民。近有享誉海内外、桃李满天下的物理学家任之恭,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也成为沁源人民的骄傲。抗战时期,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沁源战斗生活,他们领导沁源军民创造了名震中外的围困日寇“两年半”的光辉战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也在沁源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三、寻幽探秘:沁源的必游景点

 

(一)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灵空山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极高,是一处天然的绿色宝库。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日山花烂漫,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将整个山林装点得如诗如画;夏日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树木形成了天然的遮阳伞,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带来丝丝凉意,是避暑的绝佳胜地;秋日层林尽染,枫叶如火,银杏金黄,各种树木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变换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美不胜收;冬日银装素裹,山林被白雪覆盖,仿佛一个童话世界。

 

圣寿寺就隐匿于灵空山的山林之中,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寺内的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众多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寺内还有许多古老的碑刻,这些碑刻记载了寺庙的历史变迁和历代修缮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漫步在圣寿寺的庭院中,感受着古朴宁静的氛围,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

 

(二)花坡风景区

 

花坡风景区位于沁源县西北部的王陶乡,与介休市、灵石县交界,属太岳山系,海拔1800 - 2500米,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区。这里山顶呈馒头形,地势平缓无涯,林木稀少,遍布矮草类高山植物和豆科野花。作为山西省屈指可数的亚高山草甸之一,花草种类达120余种,每年6月至秋季花期长达4个月,五颜六色的野花密如栽种,形成了如诗如画的天然花园景观,享有太岳花篮、七彩花坡等美誉。

 

登上花坡山顶,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尽收眼底,天空湛蓝如宝石,云朵洁白似棉花,仿佛触手可及。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还可以体验登高观云霞、日出赏夕阳、草甸听牧羊等特色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此外,周边还有太原天路、沁河源头等联动景点,游客可以一并游览,丰富自己的旅行体验。

 

(三)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美,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和繁衍地。公园内水域广阔,河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鱼儿嬉戏,水草摇曳。河岸两旁绿树成荫,芦苇丛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

这里还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每年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觅食,种类繁多,包括白天鹅、白鹭、苍鹭等珍稀鸟类。游客可以在观鸟台上静静地观察鸟儿的生活习性,欣赏它们优美的身姿,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公园内还设有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游客可以沿着道路漫步或骑行,欣赏湿地的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

 

(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是革命历史遗迹,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军区的英勇斗争。旧址内保存了许多当年的建筑和文物,如司令部办公室、会议室、宿舍等,这些建筑虽然简陋,但却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走进旧址,仿佛能看到当年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战斗、运筹帷幄的身影,能感受到沁源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通过参观旧址内的陈列展览,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太岳军区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

 

(五)菩提寺

 

菩提寺历史悠久,寺内古木参天,环境清幽,香火旺盛。寺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佛像造型精美,神态安详,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

 

在菩提寺,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聆听悠扬的钟声和诵经声,让心灵得到净化。寺内还有一些碑刻和壁画,这些碑刻和壁画记载了寺庙的历史和佛教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漫步在菩提寺的庭院中,欣赏着古建筑和文物,感受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