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西省 《晋城市》
在华夏大地的北方,山西省东南部的巍峨太行山脉南麓,晋豫两省交界之处,有一座融合了历史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晋城。晋城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219万,下辖1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城区、泽州县、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和高平市,还设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座城市史称“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山西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冲和战略重地。
历史溯源:岁月长河中的晋地风华
晋城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2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沁水县下川遗址就证明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留存着旧石器时代的石片、石器等文物,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晋城地区先后属于晋国、韩国、赵国。公元前260年,着名的长平之战在高平一带爆发,这场决定战国局势走向的大战,让这片土地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秦军与赵军在丹朱岭南侧的低山丘陵和丹河谷地激烈交锋,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长平古战场遗址仍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探寻当年的金戈铁马。
秦国统一中国后,晋城地区属上党郡。东汉时期,它隶属于并州;三国时期归魏国管辖,西晋时部分区域属平阳郡,部分属上党郡。十六国时期,境内开始有县以上建置;南北朝时,晋城属北魏。
隋唐五代时期,隋朝实行州县或郡县制,建州改名为泽州,晋城别名泽州由此而来。唐代实行州管县制,境域属河东道泽州或高平郡。五代十国时期,这里成为梁、唐、晋、汉、周五代反复争夺之地。元代,境域属晋宁路,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确立泽州领5县建制,辖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晋城市。明朝时期,泽州改为直隶州,属冀南道,隶属山西布政使司管辖。清朝沿袭明制,泽州府管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治所在凤台县。
辛亥革命后,废府、州,存县设道。1914年废泽州府,所辖各县归冀宁道,同年改凤台县为晋城县。1930年,山西省统一废道,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以晋东南为中心建立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晋城地区属晋冀豫区。1940 - 1943年,晋、高、阳、沁、陵5县县城先后被日军占领,晋冀鲁豫边区所属的太行行署和太岳行署,在建立抗日县政府的同时,还在边缘地区设置新县。1945年,恢复原5县建制。1948年2月,晋城县城关区设晋城市,1949年8月撤销,辖区仍归属晋城县。1949年9月,山西省设立7个专区,长治专区成立,晋城、高平、阳城、陵川4县属长治专区,沁水县归属翼城临时专区。1950年1月,翼城临时专区撤销,沁水县归属长治专区。1958年,陵川、高平两县并入晋城县,沁水县并入阳城县,境内只设2个县,同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晋城、阳城归属晋东南专区。1959年7月,陵川县从晋城县分出,恢复原陵川县建制;1959年10月,沁水县从阳城县分出,恢复原沁水县建制。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市(县级)分为城区和郊区,原属晋东南地区所辖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县划归晋城市管辖。1993年高平撤县建市,1996年晋城市郊区改名为泽州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晋城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隋代高僧慧远大师是地论宗的重要代表人物,隋文帝为其建立净影寺,他被尊称为净影慧远。慧远一生着述颇丰,《大乘义章》等着作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曾任太医令,他整理并着述了《伤寒论》和《脉经》,推动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现代小说家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创始人,他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创作了许多作品,如《三里湾》等,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农村人物形象,其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天文学家刘羲叟精通算术,尤其在观天象方面成就卓越,被誉为“观天象而知人事” ,对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影响重大。还有革命将领阎捷三,在中国工农红军和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