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晋城市《高平市》

在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有一座城市——高平,它是晋城市的北大门,总面积达946平方千米 。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风貌

 

高平市下辖3个街道、9个镇和3个乡 ,各个乡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文化特色与自然风貌。

 

(一)东城街街道

 

东城街街道地处市区东部及东北部,东与陈区镇接壤,东南与米山镇毗邻,南与南城街街道相邻,西与南城街、北城街街道相连,西北与北城街街道接壤,北面及东北与三甲镇为邻。其发展历程丰富,1961年高平与晋城分县,这里属高平县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属城关镇;1994年4月21日撤销城关镇,设东城街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长平东街。如今,这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和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自然村,49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余人。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东城街街道的商业氛围愈发浓厚,各类商场、超市、商业街一应俱全,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求。同时,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多所学校、医院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定期举办文艺活动,展现出独特的社区文化魅力。

 

(二)南城街街道

 

南城街街道东与米山镇搭界,南和河西镇接壤,西与野川镇毗邻,北和北城办及东城办相连。其历史沿革与东城街街道类似,1961年属高平县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属城关镇,1994年设南城街街道办事处,2001年原唐庄乡并入。下辖17个村民委员会和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个自然村,123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余人。南城街街道农业特色突出,形成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供应周边市场。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企业逐渐增多,涉及机械制造、建材等领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公园、休闲绿地,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三)北城街街道

 

北城街街道东与神农镇、三甲镇、东城办相交,南与南城办为邻,西与野川镇、寺庄镇相连,北与长子县接壤。其发展脉络与其他街道相近,1961年属高平县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属城关镇,1994年设北城街街道办事处,街道驻地为市区迎宾路21号。下辖22个村民委员会和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2个自然村,11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余人。北城街街道交通便利,是高平市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多个交通站点连接城市内外。商业繁荣,形成多个商业中心,涵盖餐饮、娱乐、购物等业态,满足不同人群消费需求。这里还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迹,古老庙宇、传统民居见证岁月变迁。

 

(四)寺庄镇

 

寺庄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多条公路贯穿全镇,村通油路,户户通水泥路。工业以煤炭、铸造等产业为主,煤炭资源丰富,铸造工艺历史悠久,铸件质量优良,远销各地。农业形成粮食、蔬菜、水果等多元化产业格局,农产品绿色环保,深受市场欢迎。文化方面,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伯方仙翁庙,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开展传统戏曲表演、民俗展览等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五)河西镇

 

河西镇是高平市的农业大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是高平市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商业繁荣,有多个集市和农贸市场,赶集日热闹非凡。此外,还拥有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丹河湿地,景色优美,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六)米山镇

 

米山镇交通便捷,村通油路,户户通水泥路。文物古迹众多,翠屏山南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仙宫,建筑风格独特,内部保存着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高庙山的二仙庙、长畛村北的瘟神洞等也各具特色。经济发展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农业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水果种植颇具规模,产出水果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旅游业依托丰富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还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家乐和乡村民宿,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乐趣。

 

(七)陈区镇

 

陈区镇位于高平市东北部,距市区11.5千米。地处丘陵,境内群山环绕,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村庄分散,唯西南一隅为开阔地带。东西两条季节性河流,从北向南流经全境,汇入东仓河,而后进入丹河。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c ,最高气温30c ,最低气温 - 20c ,年平均降雨量500 - 550毫米 ,主要集中在7 - 9月 ,无霜期185天。省道坪曲线从镇南部通过,长治至云泉公路贯穿南北,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文物古迹丰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开化寺壁画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历史文物研究价值。陈区镇以农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农业除传统粮食种植,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中药材、养殖蜜蜂等。旅游业以开化寺、清梦观、姬氏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登山、徒步等,让游客亲近大自然。

 

(八)三甲镇

 

三甲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7千米。地处丘陵,境内东有狼卧圪嘴岭和西甲山,西依韩王山,中有纵贯南北全境的小东仓河。年平均气温10c左右,最高气温34c ,最低气温 - 16c ,年平均降雨量550 - 600毫米 ,主要集中在7 - 9月 ,无霜期175 - 185天。境内交通发达,长晋高速、207国道、团高公路过境,乡村公路村村通,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赤祥村的“嘉祥寺”,建于五代后周年间,三进院落,建筑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好,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商企业、建筑业、手工业历史悠久,铁锅、火炉等产品久负盛名。三甲镇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以煤炭、铸造、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文化方面,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如春节舞龙舞狮、元宵节花灯会等,丰富居民节日生活。

 

(九)神农镇

 

神农镇位于高平市东北部,距市区10千米。地势复杂,沟壑纵横,平地较少,大部分属丘陵和半山区。东有虎头山和狗王山,西有郎公山,北有羊头山,三面环山,东仓河、西仓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羊头山是泽州、潞州的分界地,有“岭限二郡,麓跨三邑”之称,“羊头夕照”是高平旧时八景之一。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硫矿、铝矾土、石灰石、优质矿泉水等。207国道、长晋高速纵贯南北,王浩公路横穿东西,修通了20千米旅游专线公路,43个村户通水泥路,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9 - 10c ,最高气温34c ,最低气温 - 18c ,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 ,主要集中在7 - 9月 ,无霜期170天。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名胜区(3A景区)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位于李家庄村北的羊头山遗址是距今约2.6万年至1.4万年间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神农镇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主要产业。旅游业以炎帝文化为核心,依托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寻根问祖、观光旅游。农业以种植特色农产品为主,如小米、核桃等,这些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的发展。

 

(十)建宁乡

 

建宁乡位于高平市东部,是典型的山区乡镇。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要产业,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小麦、豆类等,林业以种植松树、柏树、核桃树等为主。近年来,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和休闲度假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还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拥有剪纸、刺绣等传统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展现独特乡村文化魅力。

 

(十一)石末乡

 

石末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高平市的文化名乡之一。保存着许多古老建筑和历史遗迹,如石末村的古建筑群,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手工业以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为主,如竹编、草编、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展览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十二)北诗镇

 

北诗镇地处丘陵地带,农业以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为主,水果种植是特色产业,主要种植苹果、梨、桃等水果,果实饱满,口感鲜美,远销各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拥有多个文化社团和文艺队伍,如戏曲队、舞蹈队、合唱队等,经常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此外,注重教育事业发展,拥有多所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当地培养大量人才。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高平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旧石器晚期,那时已有人类聚居。

 

夏商时代,高平为冀州之域 。春秋时属晋,晋烈公元年,赵献子浣城泫氏,高平始称泫氏 。战国时期,初期称泫氏,后期称长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赵、韩三家分晋,此地初属韩,后属赵,长平之战之后属秦 。秦赵长平之战后,此地为秦所据,秦以其地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俱为泫氏县,属上党郡 。

 

晋永康元年冬十月,风雹折木,雹大如鸡卵,自昼至夜,平地几三尺,树木尽折 。永安元年,汉建武将军曜陷泫氏 。永嘉三年,晋、汉战于长平,晋军大败,汉刘聪乘势攻占屯留、长子、斩杀虏获晋军人 。晋太元十一年九月,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分上党为建兴郡,泫氏属建兴郡 。北魏统一北方后,于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废建兴郡 。北魏和平五年改泫氏县为元氏县 。至魏永安二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县名始于此 。齐天保七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同时,将泫氏县并入高平,移治高平城,改隶高都郡,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属高平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