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临汾市《汾西县》(第2页)

 

二、历史的脉络

 

汾西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汾西一带就有人类活动,是古代劳动人民发祥地之一。

 

唐虞、夏属冀州,为纳总甸腹地;商仍属冀州;周初名彘;春秋属晋国;战国属魏,后属赵;秦属河东郡;西汉为彘县地,亦属河东郡。三国属魏,属平阳郡;西晋也属平阳郡。

 

北齐置临汾县,属临汾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隋末废,属临汾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汾西县,属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属晋州。五代属晋州。北宋属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属汉东南路平阳府;贞佑三年(1215年)属霍州。元属晋宁路。明、清属平阳府。

 

中华民国初属平阳府、河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山西省;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29日,汾西解放,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九专署。1949年10月,属晋南专区;1950年1月,属临汾专区;1954年9月,属晋南专区。1958年6月,与霍县合区设霍汾县;1958年10月,撤销霍汾县,并入洪洞县;1959年9月,复置霍汾县;1961年5月,恢复汾西县建置,属晋南专区;1971年5月,属临汾地区。临汾地区改为临汾市后,汾西县隶属于临汾市。2020年2月27日,汾西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汾西县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傅梦臣位及元朝中书左丞,在政治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侯七乘官拜清代吏部观政,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三、不可错过的景点

 

汾西县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 师家沟清代民居:位于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精心扩建,最终形成了总面积达多平方米的宏大建筑群。整个民居建筑群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园林的特点,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展现了中国窑洞文化和山西黄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006年,师家沟清代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游客了解古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绝佳去处。

 

- 姑射山仙洞: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这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姑射山主峰老爷顶海拔1890.8米,为汾西县最高峰,因九条山脉环绕主峰形成“九龙朝绝顶”奇观,秋季辽东栎林红叶遍山,兼具自然与人文景观价值。山上有北仙洞、南仙洞庙宇等众多寺观,寺观众多,壁画、碑碣历史艺术价值极高,是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道教圣地,也是游客登山揽胜、感受宗教文化的好去处。

- 观音阁: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观音阁依山势而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阁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像,香火鼎盛。观音阁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也是一座艺术殿堂,其建筑风格独特,木雕、彩绘等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朝拜。

 

- 九龙山青龙寺:景区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春日踏青、祈福求安的好选择。这里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空气清新,寺内建筑古朴典雅,佛像庄严肃穆,寺内的壁画和碑刻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 革命烈士陵园: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是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色文化厚重的重要基地。陵园内安葬着众多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和烈士墓,让人肃然起敬。来到这里,游客可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民俗风情

 

汾西县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

 

- 威风锣鼓:汾西县是威风锣鼓的发源地之一,每逢重大节庆,震天的锣鼓声响彻云霄。威风锣鼓表演时,鼓手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鼓槌,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激昂明快,敲出了汾西人民的豪迈与热情,展现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 剪纸艺术:汾西剪纸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些剪纸作品不仅用于装饰家居,还常常作为礼品赠送,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