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运城市《夏县》(第2页)

 

夏县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嫘祖养蚕的发源地,传说轩辕黄帝元妃嫘祖在夏县西阴村植桑养蚕,开创丝路之源。同时,这里还有介子推忠孝文化、卫夫人书法文化、司马光治国理政文化等。东下冯遗址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禹王城遗址则为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早期都城安邑城,这些遗址见证了夏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历史人物

 

夏县人才辈出。商代杰出父子相巫咸巫贤,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化贡献闻名。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任用李悝等进行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李悝,其变法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晋国忠孝名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其忠孝精神百世留芳。

 

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书法造诣高深,妙传其法。北宋名相、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是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为政治通史,治国安邦警戒后世。唐代威镇边关的名将薛嵩、谏官阳城,元朝教育家归阳,明代诗人王翰等。近代还有河东革命领袖嘉康杰,他投笔从戎,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必游景点

 

- 司马温公祠景区:位于夏县段水头镇小晁村北鸣条坡岭间,是司马光的祖茔所在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由坟茔区、忠清粹德碑楼、温公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五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5公顷。余庆寺大佛殿为全省现存唯一北宋官式做法古建。祠内保存有北宋彩塑像、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名家的大量碑刻,如王安石撰文的司马沂碑、苏轼撰文并书的司马光神道碑等,这些文物被历代金石学家视为珍品。

 

- 瑶台山:位于夏县县城东2公里处的中条山前沿,因商第九代王太戊时期专管占星和首创卜筮之术的大臣巫咸居住于此,又名巫咸山。山体呈规整圆锥体,海拔约700米。山顶太虚观中有九层佛塔,高43.69米,塔中供奉三世佛及观音等五大菩萨。瑶台圣境儒、释、道三教合一,是古都夏县的重要标志。

 

- 堆云洞:位于夏县水头镇通往闻喜县方向的鸣条岗上,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有多次修缮。因其地势高峻,环境清幽,雨后常见云雾缭绕于洞口,故名堆云洞。这里是河东特委的诞生地,有着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洞内保存有许多革命遗址和文物,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 禹王城遗址:位于夏县西北7.5公里的禹王乡,是夏朝都城安邑遗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早期都城。遗址面积较大,现存城墙遗址等,通过这些遗迹,可领略古代都城的规模和风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