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沈阳市《苏家屯区》
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截至2021年底,苏家屯区辖解放街道、民主街道、中兴街道、林盛街道、沙河街道、十里河街道、陈相街道、永乐街道、佟沟街道、八一红菱街道、沈水街道、白清姚干街道12个街道。其中一些区域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产业特色:
- 永乐街道:位于苏家屯区西南部,下辖9个行政村,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万亩,总人口人。这里是集葡萄种植、西芹种植、循环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产业主导乡村,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农业发展成果显着。
- 白清姚千街道:境内有马耳山风景区等知名景点。马耳山系千山之余脉,主峰海拔330.8米,是沈阳南部最高峰。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优美,且拥有马耳山南山遗址等历史遗迹。
- 陈相街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奉集堡城址、塔山山城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蛇山烽火台、西河山烽火台等多处市级古遗址。这里曾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区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苏家屯区在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辖域。西汉时,辽东郡置高显县,区境为高显县管辖,东汉时,高显县改为玄菟郡管辖。东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高句丽占有辽东郡。唐咸亨元年(670年)置盖牟州,辖今苏家屯地区为安东都护府的辖地。
五代至宋初,辽国在今沈阳置沈州,州下置乐郊县,苏家屯区境属乐郊县。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境内一部分改归贵德县管辖,一部分归乐郊县管辖。元归沈阳路管辖。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今沈阳置沈阳中卫,苏家屯地区当属辖地。
清代以前,苏家屯区为一片杂草丛生的涝洼塘,无人居住。清康熙年间渐次有直、鲁、豫移民,移后于今火车站以东0.5千米处定居,因杂草中常有水鸭子出没,当时人称之为“水鸭屯”,后人改为“孙鸭屯”(谐音),后演变为苏家屯。康熙三年(1664年),属奉天府承德县辖;宣统三年(1911年)撤销承德县,归奉天府管辖。1913年承德县改称沈阳县,境内为沈阳县的南路区。
1948年10月,在今苏家屯地区分别建置陈相屯、苏家屯、官立堡3个区,均隶属沈阳特别市。此后,苏家屯区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1951年12月,苏家屯区改称为苏家屯中心区,隶属沈阳市郊办事处;1953年2月,苏家屯镇改为苏家屯区,隶属沈阳市;1955年4月,撤销苏家屯区建制,将原苏家屯区并入南郊区;1956年7月,撤销南郊区建制,同时恢复苏家屯区,隶属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