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鞍山市《海城市》
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截至2022年10月,海城市辖5个街道、21个镇。以下是部分镇的简介:
- 西柳镇:是东北交通枢纽与商埠重镇,沈大、京丹等高速和哈大高铁、沟海铁路纵横交错,交通极为便利。这里有闻名遐迩的西柳服装市场,建成区占地4.5平方公里,摊位2.5万个,经营20余类2万多种商品,每天成交额可达4000余万元,电商企业也有6000多户,凭借服装产业和物流优势,经济发展迅速。
- 腾鳌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也是沈阳经济区重点新城。地处辽东半岛腹地,沈大高速、长大铁路穿境而过,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美、英、日等8国44家客商投资建厂,工业、旅游、农业齐头并进,经济动力强劲。
- 牌楼镇:位于海城东南部,虽位置相对偏一些,但工业企业众多,规模以上企业就有40个。这里是世界灵美化石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海城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
海城市历史悠久,境内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海城地区隶属燕国辽东郡,秦统一后,仍属辽东郡。汉朝时期,境内置新昌、辽队、安市三县。
辽朝时期,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隶属辽东道,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金代,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2县。元代,属辽阳路,境内置海州巡检司,元元贞三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
明代,明太祖洪武九年,在旧海州临溟县置海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清世祖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顺治十四年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
民国时期,民国十八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民国二十年日本侵占东北后,海城县改属奉天省。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后,成立海城县民主政府,隶属于辽宁省辽南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城县。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1959年改属鞍山市,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属,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1973年又转属鞍山市。198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至今。
文化脉络
海城市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清顺治年间,民间就有高跷、皮影、旱船、狮子舞、龙舞等文艺活动。其中,海城高跷尤为着名,是城乡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海城高跷又称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属于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清康熙十二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艺术在海城广泛交流,民间艺人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火暴、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其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