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锦州市《凌海市》(第2页)

 

(十三)翠岩镇

 

翠岩镇因翠岩山而得名,翠岩山是当地着名的旅游胜地。翠岩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山上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的植被茂密,树木种类繁多,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上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夏天,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翠岩山寺就坐落于翠岩山上,寺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此外,翠岩镇还围绕翠岩山发展了一系列的旅游服务产业,如农家乐、民宿、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十四)安屯镇

 

安屯镇以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为发展方向。镇内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种植的有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生态养殖以养殖绿色禽畜为主,采用自然放养的方式,禽畜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乡村休闲旅游是安屯镇的一大亮点,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乡村生活,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前来体验。游客可以在农家乐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事活动,如耕地、播种、采摘等,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还可以在乡村民宿住宿,享受宁静的夜晚,放松身心。

 

(十五)大业镇

 

大业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现代农业方面,大业镇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推广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大业镇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特色种植和养殖,如种植草莓、蓝莓等特色水果,养殖肉鸽、鹌鹑等特色禽畜,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产品加工业是大业镇的支柱产业之一,镇内有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加工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品种类丰富,有面粉、果汁、蔬菜罐头等,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外地。

 

(十六)温滴楼满族镇

 

温滴楼满族镇具有独特的满族文化风情和自然风光。这里的满族居民传承着满族的传统文化,如满族的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在传统礼仪方面,满族居民注重尊老爱幼,见面时行请安礼等。民间艺术方面,满族的剪纸、刺绣、满族秧歌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自然风光方面,温滴楼满族镇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森林等,景色优美。镇内的水库波光粼粼,周围群山环绕,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温滴楼满族镇还注重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满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了一些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十七)建业镇

 

建业镇以工业和商贸业为主要产业。镇内有多个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贸业方面,建业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之一。镇内有多个大型商场、超市和专业市场,商品种类齐全,交易活跃。同时,建业镇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十八)白台子镇

 

白台子镇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发展了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以大棚蔬菜为主,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多种蔬菜,供应本地市场。畜牧养殖以养殖牛、羊、猪等牲畜为主,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旅游业方面,白台子镇拥有一些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如古老的寺庙、传统的村落等。镇内的寺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传统村落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民俗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白台子镇还积极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农家乐、采摘园等,吸引了城市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

 

(十九)板石沟乡

 

板石沟乡以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要产业。乡内山峦起伏,气候适宜,非常适合果树的生长,种植了大量的苹果、梨、桃、杏等果树,水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果树挂满了果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生态旅游业是板石沟乡的新兴产业,这里自然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奇特的岩石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登山、徒步、露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外,板石沟乡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活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十)谢屯乡

 

谢屯乡以渔业和特色农业为主要产业。渔业是谢屯乡的传统产业,这里靠近渤海,渔业资源丰富。渔民们主要捕捞螃蟹、虾、鱼等海产品,渔业生产规模较大。为了提高渔业生产效益,谢屯乡积极推广先进的渔业养殖技术和捕捞设备,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渔港、渔船码头等。特色农业方面,谢屯乡种植了一些特色农产品,如花生、红薯、西瓜等。这些农产品品质优良,口感独特,深受市场欢迎。此外,谢屯乡还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十一)辽宁省金城原种场

 

辽宁省金城原种场是凌海市重要的农业科研和良种繁育基地。这里拥有先进的农业科研设施和专业的科研人员,主要从事农作物良种的选育、繁殖和推广工作。原种场培育了多个优良品种的农作物种子,如玉米、水稻、大豆等,这些种子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原种场还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咨询,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此外,原种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凌海市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虞、夏时期,当时此地为冀州之域 。商时属孤竹国,周系幽州地。春秋、战国时为屠河,属燕国地。秦灭六国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凌海市境域为辽西郡之辖境。西汉时属辽西郡徒河县地,新莽改称河福县。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辽东属国,此地为辽东属国之徒河县。三国曹魏时期,属幽州昌黎郡,郡县同治。晋代时北方鲜卑族兴起,前燕之慕容廆复置徒河,至慕容皝置西乐县于此。南北朝时则为北魏之昌黎郡广兴县,辖徒河、永乐、燕昌地。隋统一后为辽西郡沪河县辖境。唐属汝罗守捉地。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征服契丹各部后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始设锦州临海军,置永乐县于此,属京中道。锦州之名始于辽代,系以境内之小凌河绕城西南而东流,以其回旋如锦,名曰“锦川”,县名亦取于此。金因辽制仍名锦州,辖永乐、安昌、神水县,属北京路。元省军县名入州,称锦州属大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推翻元朝统治,建都南京,国号明,统一中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广宁中、左屯卫,锦县是其辖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广宁右屯卫,初设于十三山堡,翌年迁治早闾阳县之临海乡(今右卫镇),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宣德三年置大凌河中左千户所(今之市驻地),松山堡中屯千户所,筑城设守。迄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攻占大凌河城,此后凌海地区逐步纳入后金(清)版图。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锦州成为镇守山海关的军事重镇,凌海境内设锦州府,下辖锦县等县,境内屯田垦荒渐兴,人口逐渐增多。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锦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锦县直属辽宁省。日伪统治时期,锦县属锦州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锦县属辽西专员公署。1948年10月,锦县解放,属辽西省。1954年,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锦县属辽宁省锦州专区。1959年,锦州专区撤销,锦县属锦州市。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锦县,设立凌海市(县级),由锦州市代管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凌海地区成为多民族交融的前沿,辽代契丹文化、明代军事文化、清代满族文化在此层层积淀。辽代时,因地处辽西走廊咽喉,凌海成为契丹贵族南下的重要据点,留下了丰富的辽代墓葬与遗址;明代作为抵御蒙古、女真的军事防线,境内设有大凌河城、松山堡等军事要塞,见证了多次攻防战事;清代随着“闯关东”移民涌入,中原农耕文化与本地游牧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