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辽宁省《阜新市》(第2页)

 

(三)太平区

 

太平区原为阜新市第二区,1955年改称孙家湾区,1956年更名为太平区 。关于其名称由来,一说是以附近的太平庄村命名,二说是以此地原称太平台命名 。太平区是阜新的老工业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在装备制造、化工等领域有着一定的产业优势。近年来,太平区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力度,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四)清河门区

 

清河门区是清代柳边21个边门之一的清河边门,因临清河而得名,是清河边门的简称 。1984年正式设区。清河门区地理位置独特,处于辽宁与内蒙古的交界处,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灰石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清河门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煤炭深加工、建材等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矿山的治理和修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细河区

 

细河区原为郊区,1984年改郊区为细河区,以细河流经本区域而命名 。“细河”是蒙古语“细日塔拉因高勒”的简称,意思为“黄花滩上流淌的河” 。细河区是阜新的新兴城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这里汇聚了众多行政办公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是阜新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此外,细河区还拥有丰富的文化体育资源,建有多个公园、广场和体育馆,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

 

(六)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部,东与彰武县、黑山县、新民接壤;西与北票毗邻;南与北镇、义县相连;北靠内蒙古库伦旗、奈曼旗 。它原为阜新县,一说是“山阜日新”,二说是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1958年撤县设自治县。阜蒙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有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力根寺、三塔沟风景区、乌兰木图山风景区等着名景点 。阜蒙县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农业产业发达,阜新花生、化石戈小米等农产品闻名遐迩。

 

(七)彰武县

 

彰武县在1902年设县时,地处柳条边门彰武台边门外,遂取名“彰武”,意为“表彰武功” 。彰武县土地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彰武地瓜、彰武黑豆等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这里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闹德海水库,它位于彰武县西北部柳河中游,界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与彰武县之间,现坝长167米,高41.5米,水库控制面积4051平方千米,最大蓄水量2亿立方米,年均灌溉供水量7.6万立方米,坝底有5泄水孔,坝中2泄水孔 ,是一处集灌溉、防洪、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设施。

 

四、文化底蕴:多元交融的独特魅力

 

阜新是契丹民族的摇篮,也是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查海遗址距今8000年,出土了“中华第一龙”“世界第一玉”,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查海古人类遗址是辽河流域最早的一处农业聚落遗址,见证了人类早期的文明曙光,其出土的石堆塑龙震撼千年,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阜新的玛瑙文化也源远流长,阜新是“世界玛瑙之都”,玛瑙储量和产销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阜新玛瑙雕刻工艺品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雕刻技艺精湛,造型优美,题材丰富,涵盖了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多个领域,深受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此外,阜新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等传统活动,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每逢节日,蒙古族同胞们身着盛装,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五、旅游胜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一)海棠山风景区

 

海棠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这里四季如画,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夏天,绿树成荫,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秋天,枫叶如火,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海棠山上的摩崖造像更是巧夺天工,现存267尊摩崖造像,它们雕刻于清代,题材广泛,造型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藏传佛教的艺术瑰宝,让这座山成为了藏传佛教圣地,散发着神秘魅力。

 

(二)黄家沟旅游度假区

 

黄家沟旅游度假区正在进行4A级景区升级,这里是亲子乐园、温泉、滑雪等项目一应俱全的欢乐天堂。度假区内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冬天,这里的滑雪场吸引了众多滑雪爱好者前来,享受滑雪带来的刺激与快乐;而温泉则是四季皆宜,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泡在温泉中,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