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阜新市《彰武县》(第2页)

 

(十二)苇子沟镇

 

苇子沟镇位于彰武县东北部,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 。苇子沟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养殖大鹅、种植木耳等 。林业方面,苇子沟镇拥有大量的林地,主要种植杨树、松树等树木 。近年来,苇子沟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资源养殖家禽、种植中药材等 ,提高了林地的综合效益 。

 

(十三)两家子镇

 

两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中部偏东,这里的交通较为便利,有多条公路贯穿全镇 。两家子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 。近年来,两家子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种植西瓜、香瓜等 ,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同时,两家子镇也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利等条件 。

 

(十四)大冷镇

 

大冷镇位于彰武县北部,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乡镇 。这里的蒙古族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蒙古族习俗和文化活动 。大冷镇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 。畜牧业方面,主要养殖牛、羊等家畜 。近年来,大冷镇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提高了养殖效益 。同时,大冷镇也注重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一些蒙古族文化节等活动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蒙古族文化 。

 

(十五)前福兴地镇

 

前福兴地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这里的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 。前福兴地镇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畜牧业 。近年来,前福兴地镇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前福兴地镇还注重农村文化建设,建设了一些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十六)兴隆山镇

 

兴隆山镇位于彰武县东部,这里的交通便利,距离县城较近 。兴隆山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养殖蜜蜂、种植花卉等 。工业方面,兴隆山镇拥有一些小型工厂,涉及服装加工、塑料制品等领域 。近年来,兴隆山镇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一些企业入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十七)大四家子镇

 

大四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东北部,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有许多山峦和河流 。大四家子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种植果树、养殖鱼类等 。旅游业方面,大四家子镇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如水库、森林公园等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十八)四合城镇

 

四合城镇位于彰武县北部,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 。四合城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林业方面,四合城镇拥有大量的林地,主要种植杨树、松树等树木 。近年来,四合城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了一些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项目 ,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

 

(十九)四堡子镇

 

四堡子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这里的历史文化悠久,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四堡子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 。近年来,四堡子镇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修复了一些古建筑和古寺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四堡子镇也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中药材、养殖家禽等 ,促进了农民增收 。

 

(二十)兴隆堡镇

 

兴隆堡镇位于彰武县中部,这里的交通便利,是连接县城和其他乡镇的重要枢纽 。兴隆堡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 。商业方面,兴隆堡镇有多个集市和商店,是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易中心之一 。近年来,兴隆堡镇加大了对城镇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

 

(二十一)西六家子镇

 

西六家子镇位于彰武县西南部,这里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是蒙古族聚居地之一 。西六家子镇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 。畜牧业方面,主要养殖牛、羊等家畜 。近年来,西六家子镇注重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一些蒙古族传统的文化活动,如那达慕大会等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与 。同时,西六家子镇也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葡萄、养殖大鹅等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

 

(二十二)大德镇

 

大德镇位于彰武县北部,这里的农业基础较好,土壤以黑钙土为主,肥力较高,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全镇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花生种植颇具规模,因品质优良、出油率高而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近年来,大德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入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发展草莓、蔬菜等特色果蔬产业,形成了“春有草莓、夏有蔬菜、秋有坚果”的多元化种植格局,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产品种类,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在畜牧业方面,大德镇依托广阔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当地养殖户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益。镇内还建有小型农产品加工厂,对花生、玉米等进行初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大德镇的文化建设也颇具特色,镇内设有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秋收后,当地还会举办“丰收节”,村民们通过展示农产品、开展农事比赛等方式,庆祝丰收的喜悦,传承农耕文化。

 

三、历史人物:在岁月中留下足迹的先行者

 

彰武县的历史长河中,虽未出现全国闻名的历史巨擘,但许多本土人物以实干精神推动了地方发展,值得被铭记。

 

在治沙领域,章古台镇的早期治沙工作者们是不可不提的群体。上世纪50年代,章古台地区风沙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以董福财为代表的当地群众,在政府引导下,带着铁锹、树苗走进沙地,开启了漫长的治沙征程。他们摸索出“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固沙方法,在流动沙丘上种植樟子松、杨树等耐旱树种,硬生生在沙海中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如今,章古台的万亩松林成为全国治沙典范,这些治沙人的坚韧与智慧,已融入彰武的精神血脉。

 

在农业发展史上,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老站长王玉山贡献突出。上世纪80年代,他扎根农村一线,带领团队引进玉米杂交品种,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使全县玉米亩产从不足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他走遍全县20多个乡镇,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田秀才”。他编写的《彰武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手册》,至今仍是当地农民的实用工具书。

 

在文化传承方面,蒙古族民间艺人那木吉拉是彰武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乌力格尔演唱,能熟练运用马头琴伴奏,讲述蒙古族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上世纪90年代,他走遍全县蒙古族聚居村,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乌力格尔唱本20余部,培养了10余名年轻传承人,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得以延续。2010年,他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

 

四、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印记

 

(一)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是彰武县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景点,也是全国唯一的沙地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经过几代人治沙,如今已形成1.4万公顷的人工林,其中樟子松林面积达8000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樟子松母树林基地。

 

公园内沙丘与林海交织,形成独特的景观:登上海拔172米的观沙台,可远眺连绵起伏的沙丘被绿色松林分割包围,宛如“绿海碧波中的金色岛屿”;漫步林间步道,樟子松的清香沁人心脾,偶有野兔、沙鸡等野生动物出没,充满野趣。园内还设有治沙纪念馆,通过图片、实物和场景复原,展示彰武治沙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成为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千佛山风景区

 

千佛山风景区位于彰武县大四家子镇,因山上刻有千余尊佛像而得名。景区内的摩崖造像群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当地信众自发开凿,历经百年而成。造像分布在长约300米的山体崖壁上,大小不一,最大的高2.8米,最小的仅0.3米,题材包括佛像、菩萨、罗汉等,造型古朴庄重,刀法简练有力,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

 

除了摩崖造像,千佛山还有“一线天”“天然石洞”等自然景观。山间林木茂密,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是登山祈福、寻访古迹的好去处。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会举办千佛山庙会,周边群众前来烧香拜佛、登山赏景,热闹非凡。

 

(三)那木斯莱风景区

 

那木斯莱风景区地处彰武县四合城镇,是一处天然湿地,总面积达4133公顷,其中核心区为1067公顷的淡水湖。这里地势低洼,水草丰美,栖息着丹顶鹤、白鹳、大天鹅等200多种鸟类,是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

 

景区内设有观鸟台、木栈道等设施,游客可近距离观赏湿地风光和鸟类活动。夏季,湖面荷叶田田,荷花绽放,芦苇荡随风摇曳,构成一幅清新的田园画卷;冬季,湖面冰封,湿地变成雪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那木斯莱还是蒙古族“敖包文化”的传承地,湖边的那木斯莱敖包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蒙古族群众会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