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白山市《临江市》

走进临江:长白山下的边境小城

 

临江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坐落在长白山腹地,鸭绿江中上游,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146公里,辖区面积3008.5平方公里。这座小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民俗风情独具特色,是一处值得深入探索的旅游胜地。

 

一、临江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临江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彼时肃慎、濊貊人在此生活。先秦时期,这里分别属于青州、营州和幽州。秦朝时,临江境域属于辽东郡,同时,濊貊族建立的索离国也涵盖了这片区域。公元前200年左右,扶余国在此兴起,临江成为其辖地。西汉时期,扶余国受汉朝管辖,临江先后隶属于真番郡、临屯郡、玄菟郡上殷台县 。

 

三国初期,临江被高句丽占据,虽曹魏曾短暂收复,但很快又被高句丽夺回。直到唐朝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高句丽,临江划归安东都护府。公元762年,唐朝册立渤海国,临江设置神鹿县,后成为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所在地,下辖多地。契丹灭渤海国后,渤海国遗民以临江为中心建立定安国,公元976年,辽国灭定安国,临江归属辽国东京道。1125年,金国灭辽,临江属金国东京路婆娑府。元朝时,临江划归辽阳行中书省。明朝时期,临江均属努尔干都司辖区建州卫鸭绿江部。

 

清朝时期,长白山区域被封禁,咸丰年间开禁。1877年,清政府设立通化县,并设置猫耳山(今临江)分防巡检。1902年,猫耳山分防巡检撤销,正式设立临江县,因靠近鸭绿江而得名,先后隶属兴京厅、奉天府。中华民国时期,临江县隶属奉天省,东北沦陷时期,先后隶属伪满安东省、伪满通化省公署。1945年1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解放临江,成立临江县民主政府,先后隶属安东省、辽宁省、辽东省管辖、吉林省管辖 。1959年,临江县撤销,改为浑江市,1985年浑江市升格为地级市,4月设临江区(县级),1992年撤销临江区设为临江县,1993年,临江县撤县设市,由白山市代管,即现在的临江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临江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在抵抗外敌入侵的岁月里,许多临江人民挺身而出。比如在日军人侵临江时,当地有一位悬壶济世的医者,开设医馆,平日里免费为百姓施种牛痘。日军入侵后,他不顾危险,免费救治重伤的抗日人员100余名,为保卫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一位以商人身份在八道江秘密工作的地下工作人员,他原是北平大学学生,为东北抗日联军传递情报,后不幸被日本宪兵队杀害,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临江人民。

 

二、乡镇简介

 

临江市辖6个街道、6个镇、1个乡。

 

1. 桦树镇:位于临江市北部,行政区域面积746.51平方千米。东与抚松县漫江镇接壤,南与蚂蚁河乡相连,西与闹枝镇、江源区松树镇毗邻,北与抚松县仙人桥镇交界。截至2020年6月,下辖3个社区、7个行政村。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重要的林业产区。镇内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热闹非凡,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2. 六道沟镇:地处长白山主峰西麓,有火绒沟村、夹皮沟村、三道阳岔村3个传统村落。火绒沟村保留着众多传统的木头房子,这些井干式房屋盖房时就地取材,依靠榫卯结构扦插原木,如今仍保留着60多处,大多有人居住,形成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典型长白山木屋集中区。夹皮沟村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曾是长白山区重要的水路中转站之一,民风淳朴,保持着东北民居传统特色。种植高山蓝莓是夹皮沟村现在的特色产业之一。三道阳岔村朝鲜族村民占六成多,少数民族文化浓厚,村落背靠六道沟冶铜遗址公园,文化底蕴深厚。

 

3. 苇沙河镇:位于临江市东南部,鸭绿江畔。这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旖旎,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苇沙河镇渔业资源丰富,鸭绿江中的冷水鱼肉质鲜美,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年的渔猎文化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传统的渔猎活动,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