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吉林省《白城市》
历史脉络:岁月沉淀的记忆
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那时这片土地上就已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商周至秦时期,这里是东胡游牧之地,游牧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辽代时,白城境内设立长春州,州治位于现今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古城。这座古城见证了当时的繁华,也成为研究辽代历史的重要遗迹。从建筑布局到出土文物,都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让后人得以一窥辽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蒙元时期,白城先属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封地,后归辽阳行省泰宁路、泰宁府管辖,治所依旧在城四家子古城。元朝的统治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蒙古族的文化与当地原有的文化相互交融,在语言、艺术、生活习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明朝时期,白城隶属奴尔干都司所辖泰宁卫,见证了明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与经营。到了清朝,此地属蒙古科尔沁部,蒙古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传承。
民国时期,白城的归属历经多次变动,先后隶属奉天省洮昌道和黑龙江省龙江道、伪龙江省。1945年东北光复后,白城隶属嫩江省。不同时期的政权更迭,让白城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民族在白城繁衍生息,游牧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如今,白城现有馆藏文物4.5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20余件,文物资料10万余件。这些文物承载着白城的历史记忆,是研究这座城市发展脉络的珍贵资料。
区域特色:平原与草原的交融
独特的地理位置
白城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处于吉、黑、蒙三省(区)交界处 ,东南部与松原市相连,西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部、东北部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这样的地理位置,使白城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入关的必经之地。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的第四条欧亚大陆桥主要枢纽城市之一 ,也是国家长吉图战略 “西进”重要载体区、哈长城市群辐射带动区、“一带一路”策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白城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便捷的交通网络
白城的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长白、平齐、白阿、通让4条铁路干线,长白快铁最快2小时38分就能直达省会长春,大大缩短了白城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国道g302珲阿线、国道g231嫩双线、省道s211扎突线等13条省级以上公路连通全境,珲乌、双嫩、铁科高速公路贯通交汇,公路运输四通八达。大安港沿嫩江可直达俄罗斯伯力港,是吉林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直接贸易的唯一水上通道,为白城的对外贸易打开了水上大门。白城长安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青岛、大连等航线,构建起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让白城与国内各大城市紧密相连。
丰富的自然资源
白城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耕地、草原、水面、芦苇面积和光热资源均居全省首位。境内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 “一江七河” ,随着“引嫩入白”、河湖连通等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实施,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得到显着改善,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白城地处北纬45度黄金玉米带,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杂粮杂豆和油料主产地、出口转型示范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 ,还是国家免疫无口蹄疫区、八大牧区之一、商品牛羊生产基地。蓖麻和绿豆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和40%,猪、牛、羊、鸡等饲养量也位居全省前列,白城燕麦、白城绿豆、通榆草原红牛肉等7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同时,白城是全国首批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全国唯一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全国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东北唯一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在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白城被定位为吉林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主体区。已探明煤炭储量1.17亿吨、石油储量1.95亿吨、天然气2736亿立方米,可开发风电、光伏总装机5000万千瓦,目前,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成为东北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