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你是不是有个流落在外的妹妹?(第3页)

 

逄营不比韩蜀和秦立桓有强大的理论体系,在建筑设计和营建技术上教不了菁莪多少东西,但他是个实干家,精于现场施工,天天就施工问题给菁莪“上课”。

 

所谓的上课,不是讲,而是现身说法:

 

比如看谁干活慢,他夺过镐头咚咚抡几下示范;

 

看谁干活不仔细,弄废了砖石木头等材料,他先直眉瞪眼把人一顿训,再上手帮人补救;

 

看谁干活不规范,差点出意外,他上去哐哐就是两脚……

 

菁莪看的揩汗,问他:“事必躬亲,这样管人多累啊,您要组织人干活,还要自己干活,精力够用?”

 

逄营把眉一横:“让你跟着,是来看施工流程找工序漏洞的,你管我怎样管人干什么?”大概是怕被老班长怪罪,又赶紧添一句:“那你觉得该怎样管?”

 

菁莪心说:我觉得应该规范操作和施工流程,制定施工技术标准参数,建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但这些都不能讲。

 

忽略被横眉冷对的那句,憨笑一声,用通俗的语言说:“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应该定制度,就像给人定规范、定作息表一样,给施工也定标准。

 

以制度约束人,以施工标准衡量施工。

 

比如咱们现在处理的地基,如果把处理深度、处理效果,混凝土浇筑的厚度、时间,钢筋的布置方式、间距、连接方式等,都用明确的文字和数据规定出来。再把人按技术分工,每人只做自己最拿手的。

 

是不是能快很多,也不容易出错?负责管理的人,也不用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其实忙碌倒还是次要的,您身强力壮,精力旺盛,不怕。

 

但施工有了标准参数,能提高施工水平,能降低损耗,节省时间和物料,对不对?”

 

笑一笑,接着说:“说不好,在不久的将来,施工就可以采用流水预制了,

 

把混凝土在别处搅拌好拉过来,把桁架、钢梁、沉井在工厂生产好、捆扎好,预制好运过来。

 

施工现场只负责固定安装,那样速度和质量就可以提高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