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青铜锁片(第2页)
几人不放心,商量后说,回头和老班长一起,轮流回来陪她。
夏日天长,坐傍晚的船来,到家八点,天还不黑,早上坐五点的船走,到市里也不耽误工作。
晚上还能帮她干一点活,要不然,一个人擦丝、切片、焯水、晾晒、熥干……得忙到什么时候去?
菁莪同意了,确实有项工作她自己干不了。
什么呢?推磨,磨虫子。
没错,她把主意打到了虫子身上。
这当地是国家的油料作物区,大面积种植黄豆,这时期基本不使农药,豆地里的豆虫特别多,不仅有豆虫,还有蛹子、蚂蚱和蝗虫。
社员们每天下地手动逮虫,逮到后有拿回去烧着吃的,也有喂鸡喂鸭的。
蝗虫成群时,身体从青绿变成黄褐,基因激活,有毒素生成。
菁莪记得有个处理蝗灾蝗虫的米其林标准:什么零下十八度速冻灭活,什么紫外线照射不低于十五分钟,还有油炸温度要控制在二百一十摄氏度以分解毒素。
太复杂了,最好不要吃,但散居时没问题。
菁莪打算用糖跟村里的小孩子们换。
物资短缺,供销社的货架都快空了,糖不太好买。
但有椰枣替代—— 这时期叫伊拉克蜜枣。
蜜枣含糖量高、粘性大,运来时装在麻包里,有些都黏成一坨了,售货员用撬杠把它撬成一块一块的,买到手时,上面还经常粘着毛毛。
但有个好处就是,三毛钱斤,不限量供应。
即便如此,农村的孩子还是甚少吃到。
菁莪就用蜜枣和孩子们换虫子—— 三十只豆虫,三颗蜜枣。五十只蚂蚱或蝗虫,也能换三颗蜜枣。
有蜜枣做驱动,小孩子们伶俐的很,碗口大的柳编小篮子,一上午就能逮一小篮。
菁莪忍住浑身乱蹦的鸡皮疙瘩,用大盆收了,再用浓盐水清洗杀菌,上烘烤床熥干,然后磨成粉保存。
这东西虽没有粘性,口感也不好,但这可是高蛋白啊,回头和米粉或者莜麦粉之类粘性比较大的东西,配到一起攒成团就是了。量虽不大,但聊胜于无。
除此外就是收菜,切菜,晒干菜。
村民入社时,每家虽然只剩三分菜地,但农村人勤谨, 在房前屋后道旁墙边等,凡是能看见土的地方也都种了菜,或一架豆角,或几棵南瓜、冬瓜。这些东西都很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