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无题(第3页)

 

不过她未婚夫隔三差五便会寄点东西过来,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不缺。她就拿这个当酬劳,找同学帮忙辅导。

 

她很虚心,大家也都愿意帮忙,照这样下去,糊弄个合格毕业应该问题不大。

 

然而,一场秋季助农,让事情发生了转折。

 

他们助农的地方是郊区的一个公社,那里的大婶大嫂泼辣、大胆也热情,干活累了,就推几个人出来唱歌,唱的热闹了,还男女对唱。

 

在外助农嘛,一起滚地铺,一起在大锅里搅勺子,体力消耗的多,但精神放松,于是学生们也跟着唱。

 

一来二去,栾红梅之类爱组织事的人,就上场了,要搞社员和学生的大联欢。

 

嘿,你还真别小瞧这个年代人的文艺水平,和后世很多孩子被爸妈用戒尺唬着学琴学画不同。

 

现在的人,尤其是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艺术才能—— 或来自于家族传承,或原汁原味的地方器乐、民歌小调、民族舞蹈。

 

稍微组织组织,就能唱一台大戏。

 

吃过晚饭,社员们齐齐来到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晒场上,无需照明,也不燃篝火,晚风在田野里轻轻地飘荡,空气里到处都是米谷的清香。

 

老人们笑眯眯地等着开演;小孩子们吱哇乱叫着往前挤,争抢最好的位置;青年男女眉来眼去,明里暗里勾手倚肩,窃窃私语,成熟的季节激发了他们潜在的渴望。

 

会唱的站在后排唱,会跳舞的站在前排跳,会乐器的拿着二胡、唢呐、笛子、口琴坐在侧面伴奏,啥也不会的以及菁莪这样隐藏实力的,就拿着碗筷和竹筒敲。

 

江沁月自然是栋梁,和一位学音乐的男生一起担纲主唱。

 

笑声不绝,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最后,当地公社还给发了张“丰富工农兵文化生活”的奖状。

 

都挺好吧?

 

哪知,回校后,接着就有人向校方检举江沁月生活作风有问题,说她在助农期间和别系的男生怎样怎样,和社员怎样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