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回乡扫墓(第2页)

 

且忙着呢。

 

首先从韩蜀嘴里掏出那个好消息—— 逄营和田队的队伍,因为在蚌市铁路桥上展现和积累出的先进施工管理经验,被大桥局点了名,不日将转战到南市大桥上来。

 

通知已经发出,不过他们要先开展一段时间的抗旱通渠工作,多则半年,少则仨月,即可南下。

 

老朋友即将见面,菁莪兴奋异常,提笔铺纸唰唰写了两封信。

 

接着去给父母扫墓,这次扫墓既为祭奠,也为给他们正名,所以除了菁莪一行人,及邵华和他的战友,政治部也来了两个人。

 

菁莪一行人里,除老班长、秦家父母,以及韩铭、川子、安安等几个孩子外,韩晋夫妻、颜仲舜、小昭也都来了。

 

韩晋是代表老爷子来的,颜仲舜是代表他本人及韩湘来的。

 

一辆大面包车塞得满满。

兄妹俩不想赶热闹,没让他们通知当地人武部门和民政部门,但一行人到时,坟头上已被插上了不少柳枝,坟前也有好几堆纸灰。

 

众人都以为老班长带错地方了,老班长抹着泪说错不了,说前面就是码头,当年虞家的厂子和仓房都离这儿不远,这附近有不少人当年在厂子里做过工。

 

“纸是他们烧的,清明寒衣我悄悄来过几回,每回来,这里都有纸灰。

 

当年我把人收敛了埋在这里,也是他们帮的忙。”他又补一句。

 

政治部的同志说,将来还是要把遗骨迁入陵园的,真要留在这儿也要立一面墓碑。

 

秦立桓说,入土即为安,人活在我和妹妹心里呢,葬在哪儿都一样,墓碑也不立了,他们生前默默工作不求闻达于世,去后肯定也不喜张扬。

 

这是兄妹俩提前商量好的,他们父母死后是烈士,但活着的时候是资本家,谁知道还会不会遇到什么事呢?

 

菁莪可是听说过把墓碑刨出来做成桥墩子的事。

 

与其那样,还不如一开始就没有。

 

这样就挺好,在故土,有故人。

 

说话间,有个路过之人看见他们从车上搬了花圈下来,问:是给虞先生烧纸?他们说是。又问:是公家来人了?他们又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