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收我当学生吧(第2页)

 

秦父秦母邀请他到自家去,邱老先生应了,和秦父相携而走。

 

秦立桓想帮他把门锁上,找了一圈不见门锁,问他门锁在哪。

 

他说竹林人家,夜不闭户。

 

温锅饭吃到一半,菁莪才知道,很多年前,这位老先生曾和秦家父母同在一所大学执教,后被调走。

 

四年前他们一起参加了首届科学技术大会,还得到过领袖的接见,领了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其后主持编写了多套大中小学数学教材。

 

但性子耿介,容易得罪人。都忙着放卫星那会儿,人让他也放一个,他说数学人不打诳语,放不起来,坚持研究拓扑。人说那个出成绩太慢,换一个吧,他不换。

 

被定了“中右”,下放回老家监督劳动一年半。幸好被领袖接见过,否则就是“极右”,那就要去改造了。

 

下放期间表现良好,期满返回原单位,没干几天接到支援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令。

调就调,哪所学校都无所谓,老先生的工作劲头不受影响,直性子同样不受影响,一日指着报上某处粮食亩产三万斤的报道说:数学学不好就是不行啊,少加了个小数点都不知道。

 

好家伙,恰好那所学校还有顶帽子不知道该给谁,商量商量就给他了。这次还好,“普右”,降级降工资就可以了。

 

友人劝诫他:这样不行啊,幸好剩下的名额是个普右,若是中右甚至是极右该怎么办?一把年纪了,折腾不起啊。主动要求调职吧,去江中岛,那里环境好是非少。

 

老先生一听,觉得挺好,能养老,能教学,说不好还能从青少年中扒拉出几个好苗子。就来了。

 

到了后,头一件事就是要求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房子,免得再不小心说了不该说的话被人听到。于是就去了闸房。

 

“我这算是调动。”邱老先生把筷子开合几次,跟秦父说。那意思:不是下放。还挺自豪。

 

不就从一级教授变成了中学教员吗?不就工资从技术1级的322,降到了技术7级的133.5吗?无所谓,够吃就行。

 

随后问秦父秦母:“你们二位怎么也到这儿来了?”

 

秦母说:“这儿气候适宜,生态独立,病虫害和传染病害相对要少,适合做育雏养殖实验,离孩子也近,省了彼此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