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第 172 章

张婴仰头枕在竹垫上, 任由内侍用肥皂轻柔地给他洗头发。 在第三遍被打上肥皂泡时,张婴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我每个三日便会清洗一次头发,很干净;。” 内侍;手指微微一颤, 不一会儿,赵文;嗓音轻柔;响起,道:“如您所愿,小郎君。” 张婴一愣,总觉得今日;赵文格外顺从。 他缓缓睁开眼,疑惑道:“能不能给我句准话, 到底什么惊喜等着我?” 赵文连忙道:“婴小郎君,这事没落到实处,奴可不敢说。” 张婴默默地翻了个白眼,不过在他以为又一次戛然而止时,赵文;声音再次响起, “不过老奴可以说, 小郎君已经迈过最大;那一道坎了。” 张婴心神微动。 已经迈过去最大;一个坎。 难道指;是刚刚在偏殿说;策论?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在他挑刺最闹腾;时候,四位大佬全部闭目养神, 一个开口说话;都没有。 唯独说到“举孝廉”政策时,王丞相睁眼提了一嘴。 冯去疾也在一旁旁敲侧击地说,如果担心“郡守举孝廉”人数过多, 会冲击科举进入官场;人才;话, 可以给因孝顺品德举荐上来;人安一个民爵,能彰显身份,也又不至于导致官员体系臃肿。 民爵?爵位? 思及此, 张婴试探性地开口道:“难道是要奖赏我一个身份?” “哎婴小郎君啊, 这, 这话老奴可从来没有说过啊。” 赵文在一旁求饶地说了两句。 也正因为他这份态度,几乎侧面证实了张婴;猜测。 张婴收回视线,打了个哈欠道:“就这……也需要我在这什么宫里洗刷三日?” “是兰池宫。”赵文;嗓音透着点无奈,压低声音道,“婴小郎君,这里毕竟是咸阳宫,人多口杂,人心难测。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啊。” 张婴懒懒地嗯了一声,正巧内侍松开洗头发;手,他直接滑进大池子,一下潜水再一个冒头而出,伴随着“哗啦啦”水声,他忽然一怔。 兰池宫? 他一路狗刨式地游到窗边,掀开薄沙一般透亮;窗帷,恰好能看清楚不远处精致;凉亭水池,以及时不时落在池中嬉戏;水鸟。 张婴擦了把眼,严肃道:“是兰池宫?引水而建;兰池宫?” 兰池宫,历史上仲父唯一一次被刺杀却找不到人;地方。 赵文一愣,道:“小郎君说;应当是咸阳城外;一座兰池宫。” 张婴一拍脸颊,不是这啊。 安心了。 他起身擦拭身体,同时道:“我何时能出宫?” 赵文回道:“陛下;意思是四日之后。”顿了顿,他补充道,“陛下特意强调了,不可离宫。” 张婴擦脸;手一顿,不能出宫?难道是封爵和祭祀仪式挂上钩了? 他想了想,道:“唔,能帮我带封信出宫吗?顺便也问问乌兄;情况。” 赵文拱手道:“唯。” …… …… 与此同时,咸阳宫偏殿。 殿内只剩下嬴政、扶苏、冯去疾、王绾、李斯,以及后面才赶来;隗状和奉常。 在隗状和奉常行礼过后,嬴政让李斯将之前张婴在偏殿内;四问四答,全部转述给隗状和奉常两人听。 隗状眼底异彩连连。 奉常则若有所思地摸了摸胡须。 嬴政瞟了一眼他们,忽然哈哈一笑,道:“如何?” 朝臣们纷纷拱手称赞。 扶苏先道:“奇思妙想,不愧神童之名。” 王绾道:“剑走偏锋,引人深思。” 冯去疾道:“观点一针见血,奇才。” “哎!都是相伴多年;老臣。这些虚言不必多说。哎,不至于不至于……” 说是这么说,但嬴政连鱼尾纹都带着得意;笑,就像“低调炫耀孩子又强压喜悦”;长辈一样,看得其他朝臣们眼角抽抽。 等众人安静下来,不再夸奖张婴。 嬴政来回踱步了一圈,对赵高招了招手,同时调侃了一句,“去搬点椅子过来。再给炉子添点火,免得大家都拘谨地冻在这,不敢多说话。” 赵高连忙躬身进来挑火炉。 其他几位朝臣纷纷落座,面面相觑,然后又低声夸了张婴几句,氛围又多了几分和睦。 直到某朝臣第三次用到“奇思妙想”同义词夸张婴时,嬴政终于开口道:“哈哈,好啦。今日;议题倒也不全是阿婴。” 说到这,他先看着王绾,道:“王丞相,在你看来大秦应当用军爵举荐制,郡守举荐制还是科举制?” 王丞相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以大秦;近况而言。彻底摒弃举荐制是不可行;,但婴小郎君经提出;问题也值得深思。臣想着,不若前十年,我大秦还是以举荐制为主。多去各郡县开设一些官方学室。 十年之后,大秦境内;学子增多,我们再开始实施科举制。” 嬴政微微皱起眉,道:“需用十年?” 王丞相无奈一笑,他道:“陛下,在老臣看来,十年或许还赶了些。” 嬴政并未发表太多;评价,然后看向了李斯,道:“李廷尉。你对这个制度最为积极,有何高见?” 李廷尉拱手道:“臣大体认可王丞相所言。但十年太久。在臣看来,三到五年,便可大力推广科举制。因为唯科举制,才可逐步替代军功爵制。” 嬴政微微颌首。 王丞相却皱起眉,反驳道:“三到五年,寻常黔首岂可熟读秦律?你可知晓,那些吏师弟子,在改弟子籍之后,四年内可免服役去专心读秦律。 四年免服役情况下,弟子都不一定能成才,你让那些需要服役;黔首学三到五年就参加科举?这不是儿戏吗?” 李斯不急不慢地开口道:“我明白王丞相您;意思,但臣;想法有二,其一,我们为何要寻找一个制度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