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贼夺鹿侯

第七百六十八章 可造之材(第3页)




    毕竟刘承宗这个路子,早就是自成一派的割据政权,完全不是流动作战的农民军所能比拟。



    而绝大多数农民军首领,一来有自己的心气,二来也确实没有同元帅军比肩的能耐,以至于大多数人,就连投奔刘承宗的勇气都没有。



    像张一川、惠登相、周清那样,能主动跟刘承宗去谈归附,就已经是天底下很有野心胆量的豪杰了。



    在张一川下一档的,就是四天王李养纯、整齐王张胖子那俩,闷不吭声的把自己天王、大王的名号改成总兵官,做出观望的模样,自称是刘承宗的部下。



    更多人,是一面想着天下之大,总有自己能站住脚的地方,尽量离刘承宗远一点。



    毕竟以大多数民军首领的行事作风,离刘承宗近了,别说联合行动,不被刘承宗发兵剿灭就谢天谢地了。



    因为他们大多数部队,在思想上非常混乱,得过且过,以至于比蒙古兵的军纪还差。



    李自成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本部能打,也更能接受其他大大小小的首领连营,甚至在自身本部力量的设计上,他就天然需要与其他首领连营作战。



    但也跳不出流动作战的圈子,谈不上有推翻大明、建立军政的野心。



    甚至跃进湖广的那一点苗头,都是刘承宗给他启发的。



    没办法,不是别人思想上想不到,而是局势,根本没有建立政权的机会。



    哪怕很小的政权,都不行。



    早年是打不过明军,没那个基础;没等他们发展出足够的战斗力,刘承宗又回来了。



    就像李养纯、张整齐在西河、宁羌两县,干的挺好,有了一点框架,但很快就跟元帅府的地盘接壤,要么被吞并、要么开战、要么离开。



    关键是刘承宗不乐意吞并人家啊,人家俩人把王号都改成总兵官了,建立起总兵衙门,刘承宗都不带派人招揽人家呢。



    养不……也不算养不起,就是性价比太低,刘承宗抠门儿得很,不想养。



    李自成也不例外。



    湖广的形势比他想象中要差太多了,大明不敢跟刘承宗作战的各路大将,把元帅府围了一圈儿,他刚带兵跑出元帅府的地盘,还没弄明白咋回事,就接连遭逢各路大将围殴。



    李自成是硬着头皮挨毒打,心态也在各路将领的全力进攻下产生变化。



    祖大乐都搜山追剿了,谁敢信?



    等到他从湖广跑进河南,李自成已经不想着干大事了,明军不敢惹刘承宗,反倒对他重拳出击,能干个屁的大事。



    被张天琳安置在十二连城,李自成直接想开了。



    早前不投奔刘承宗,是他一来觉得自己有能耐,能继续奋斗一下,奋斗的目标,就是能让刘承宗大大方方的封个总兵官。



    因为刘承宗的旅帅总兵官们,都太有能耐了。



    哪怕行军打仗中规中矩,架不住人家兵精粮足甲械齐备啊。



    但在外头受了挫,李自成没那当总兵官的雄心壮志了,自己主动找上张天琳,表达了想要投靠元帅府的想法,希望能见刘承宗一面。



    只不过那时候,刘承宗还在从辽东回还的路上。



    更何况张天琳这个人本来就傲,他帮了谁,就会瞧不起谁。



    他从潼关借给李自成一批粮草,还划出地盘让其屯兵,并且出关锤了张任学一顿,对李自成的帮助很大。



    心底里,也愈加瞧不起李自成。



    ‘你那么牛,怎么需要我帮你呢?我张天琳充其量也就跟大帅的马拜个把子,你什么角色,手底下一千来号残兵败卒,也配见大帅?’



    张天琳直接就是一句,大元帅已领兵东征,关内征守事宜已全权托付于我,若你有心,就在我旅下暂做参将,待大帅凯旋,再行封官。



    李自成……李自成一点都没有因张天琳的傲慢而感到不快,反而大喜过望。



    他想求见刘承宗,也就只是想当个领兵参将罢了。



    却没想到张天琳就直接把这事办了。



    只不过这事,在刘承宗看来,就有点古怪了。



    刘狮子一边回信,让李自成到榆林来,一边看着张献忠,在心里寻思:怎么回事?



    怎么皇帝们都往我手下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