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文儒一脉(第3页)

 他喝了口茶压压惊:“这么快就想好了?”

 傅长宁和小何同时行礼,语气坚定:“还请前辈赐教。”

 赵书生思索片刻,点头:“也好。既如此,便明早卯时过来吧,记住,不可早于卯时,却也不可晚于卯时一刻。”

 于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两人便出了门。

 两人在赵家待了半个时辰。

 临走前,赵书生叫住了傅长宁,问她:“小友可知这迷途岛的迷途二字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在傅长宁知识范围之外,她虽不解,却也老老实实回答:“想是岛上地形复杂或是有大雾虫瘴,行人行走在其中,极易迷路?”

 “非也。”

 赵书生摇头:“此岛之名,取自迷途知返之意。”

 “好了,你们离开吧。”

 丢下这莫名其妙的一句话,赵书生就赶人了。

 傅长宁想了一路,也没能想出个所以然来,索性便不再想了。

 这件事里,唯一让她惊讶的是,赵书生竟然是个修士,还是文儒一脉的修士。

 何为儒修?

 以文载道,以书修行。

 得万物之法,承天地之志。

 始称儒修。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于道修的修行方式。

 而儒修又分为文儒和武儒两种,据问尺所说,如今的修仙界,一殿二书院中的儒修九成以上都是武儒,除了满口之乎者也,其他和寻常修士没有任何差别。

 善口舌诡辩,以书画杀人,是武儒最典型的特点。

 而文儒与他们完全是两个极端,文儒讲究的是真正的以文载道,他们很少杀人,也不擅长斗法,平生唯有一支笔一本书一张舌头,信奉的是书万物之理,穷尽知识尽头,得证真仙。

 若说上次在河阳府遇见那个金丹修士,已叫人惊讶不已,那么这次在澐洲遇上这么一位在绝灵之地待了至少几十年,甚至好脾气到任听众批评和扔东西砸脸的儒修,便更让人觉得震撼了。

 离开第四坊前,傅长宁又去听了回说书。

 这回讲的,正是接昨日明珠仙子的下半阙。

 高台上,惊堂木一拍,全茶楼食客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去。赵书生换下那身老旧的灰色书生衣裳,又做回了他的老本行。

 “且说那明珠仙子,午睡一梦,将从前的情思却了大半,这一日,忽赶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宴……”

 傅长宁认真听着,听他讲到蟠桃宴上,斩去情思后,比从前更貌美出尘的明珠仙子,渺渺然为众人所倾慕。

 听他说起一华发男子见到明珠仙子后,于庭上当场落泪,口唤亡妻爱称。

 原是善战的戟天仙君下凡历劫,正入了明珠仙子梦境之中。

 明珠仙子死后,他寻了她五十年,穷困潦倒,最终含恨而亡,执念太过,以至于渡劫归来也始终念念不忘。

 可惜此时的明珠仙子,早已忘了梦中情形,对戟天仙君的亲昵只觉冒犯。

 面对他的再三追求,更是厌恶不已,数次甩脸而去。

 便是知道了二人在凡界当过夫妻,也不过道一句。

 “天上一天,凡间一年,梦中再刻骨铭心,于仙人不过一场小憩罢了。”

 “若仙君对所有梦境都如此认真,不如先去了结这漫漫天庭,为你背负的众仙子梦中情思?不然你都不愿成全她们,又为何要我成全你?未免太过叫人瞧不起。”

 俊美痴情的仙君,冷淡绝情的明珠仙子。

 夫妻二人关系彻底颠倒。

 台上的赵书生讲得正兴起,分明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却是精光矍铄,声如洪钟。

 台下的听众也听得如痴如醉。

 傅长宁最后望了一眼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转身悄悄离开了茶楼。

 -

 在两人立下心魔誓后,赵书生履行约定,告诉了她们迷途岛的所在地。

 原来澐洲早在千年前,还未与大陆相撞前,确实唤作迷途岛。但这迷途岛却并非只有一座,而是一大一小两座,形同双生。

 千年前那场海震后,大迷途岛被带离了原来的位置,成了后来的澐洲,小岛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她们要寻的,正是这座小迷途岛。

 玉片上标记的地图是对的,只是时间过去太久,那些岛屿如今要么被海水吞噬,要么换了名,便连小迷途岛,都已经更名成了四方岛。

 难怪整个澐洲无人知晓。

 如今的四方岛是一座荒岛,只有外出捕鱼的渔夫或是在海上迷路的行人,方会在上边歇脚。

 第四日的清晨,两人收拾好行李,包下一条小船,出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