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农民沭河小花生

第235章 学子和农夫(第2页)

 失败之后,他还会进行第二次。一直到走马换帅,换成高太尉,这件事才算尘埃落定。

 潘小安并不打算去干预这件事。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推广和种植他的农作物。

 凤凰郡毛河大院的山岭地上,一片片的地瓜秧苗已经到了采摘的时节。

 潘小安让潘忠拨付了一千人,用做地瓜秧苗的采摘和转运。

 潘小安在莒县的余家寨已经开垦出十里沙地。

 只等潘忠把秧苗运来,便开始栽种。

 而他们在地瓜秧苗来到之前,已经把花生种在了东潘郡的三庄镇。

 看着这两千余亩的花生地,潘小安内心别提有多高兴。

 只要等到秋天收获,这些花生便可以向大宋的其他府县推广了。

 潘小安带着张月如,还有二十余名想要从事农业生产研究的年轻人。

 潘小安把自己十几年的种地经验都告诉了他们。

 像深耕晒土,像火烧肥地,像培土熟肥,像垄耕精作,合理密植等等。

 张月如看着潘小安站在地里口若悬河的跟给年轻人讲解农业知识。

 她就感觉特别高兴。

 这样的潘小安,才是她喜欢的潘小安。

 满身泥土气,不油腻,不市侩。

 比坐在高堂上的忧心忡忡,比穿上袍服故作谄媚,更让她喜欢。

 “若是此生,和他这样做一对农家夫妻该有多好啊!”

 但潘小安告诉过她,“月如啊,这样不行啊。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像我们一样做一对快乐的农夫。”

 张月如慢慢理解了潘小安的意思:

 “耕者有其田,乐活逍遥。”

 这些围在潘小安身边的年轻人,都在认真的听讲。

 而那些站在远处,不自禁慢慢靠近的农夫,也不时点头或摇头。

 他们觉得这个年轻大人是懂种地的。但很多做法又和他们认知的不一样。

 “也许大人说的是对的吧。

 至少他带过来的这些铁犁,这些铁锹,这些锄头,这些撅头是真的好用。”

 农夫们现在已经不怕这个年轻知府了。

 他们发现这少年人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偷懒。既不在意脚上的泥,更不在意身上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