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香港之旅3
“自建矿场?”郭孟威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相比于直接从二级市场收购比特币,他显然对掌控源头更具兴趣——毕竟眼下比特币挖矿仍算得上是一片蓝海,投入固定设备与电力成本,便能持续产出这“数字黄金”,这模式听起来颇具吸引力。
“没错,挖矿本身技术门槛并不算高,”李焕颔首解释道,“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和成本控制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充足且极其廉价的电力。”
他稍作停顿,进一步阐述:“直接使用商业电网的电价显然难以承受。最优解,是能够配套建设专属的发电设施,将矿场直接部署在发电站旁,最大限度地压缩电力传输损耗和成本。”
听到要自建发电站,郭孟威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这对于擅长资本运作和寻找套利机会的他而言,涉足重资产的实体能源领域,无疑意味着更大的投资风险和更长的回报周期,让他本能地有些迟疑。
“我了解到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一些闲置或运行不佳的中小型水电站、火电厂,”郭孟威斟酌着提出一个更“轻”的方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收购或租赁这些现成的电厂,然后将矿机部署过去?这样能更快落地。”
“我不建议这么做。”李焕的回答果断而清晰,“这条路看似便捷,却隐藏着巨大的政策风险。大陆方面对于比特币的定性始终模糊,对其挖矿行为的态度更趋谨慎,甚至不排除未来会有明确的限制性或清退性政策出台。”
他目光沉稳地看着郭孟威,语气加重:“我们不想看到前期巨额投入因为一纸公文而瞬间化为乌有。所以,最稳妥的选择,是不要将核心矿场资产置于内地。”
李焕的考量远不止成本。选择郭孟威合作,看中的正是其国际化的资本背景和资源网络,能构建一道有效的“防火墙”。
若将矿场设在内地,这道屏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是他战略中不可接受的风险。世界很大,总有更适合的地方进行布局。
“但眼下电力最充沛、价格最具竞争力的市场确实就在内地。”郭孟威身体向后靠了靠,下意识地摸出雪茄盒,刚想取出一支,目光瞥见一旁安静坐着的程亚楠隆起的腹部,动作顿时停住,略带歉意地将雪茄盒放了回去,“如果舍弃内地,成本控制将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