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9(第3页)

 

    三国。
 

    曹植点头表示认同 “这一节说得在理,李太白所谓游仙,不过是世俗失意后的追求,与屈子之旨契合。
 

    尘世愈困厄,愈发想要自由。
 

    但应该说,李白的游仙其实也隐含了曹植式的追求。
 

    刚还在认真发表观点的曹植一脸错愕地抬头还和我有关
 

    一旁的曹操大笑起来 “我就说我儿大才,那李太白还不是取法于你看来还是我比较厉害,毕竟我是你爹。
 

    曹植槽多无口。
 

    刘宋。
 

    谢灵运骄傲地抬头,双担粉的快乐你们不懂。游仙思想代代传
 

    ,自然也传到了魏晋,三曹都昔写过游仙诗,曹植所作尤为丰富。
 

    曹植的怨种经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吧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他的人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热烈张扬,后期抑郁困顿,这也影响到了他的诗风。
 

    建安二十五年,曹老板病逝,他的二儿子曹丕继位,在世子之争中落败的曹植,必然会遭到兄长的猜忌与打击。
 

    曹植普多次徙封,这还没完,好哥哥仍然不放心他,还派遣监国官吏监视他的行动。后来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也没有对这个叔叔好一点,曹植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后期的曹植,一直都在艰危奢困中诚惶诚恐地生活着。
 

    三国。
 

    曹氏父子的笑容僵在脸上,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无法迅速反应过来,尤其是听到自己悲惨经历的曹植,几乎不能将楚棠话里讲述的那个人与自己挂钩。
 

    还是曹操先回过神来,怒道 “曹子桓,老子一死他就翻天了是吧”
 

    没有经过司马门事件的曹操此时对曹植仍是宠爱有加,寄予厚望。这个儿子年岁尚小,但文采飞扬,聪明睿智,意气风发,曹操几乎不能想象他被口,处处谨小慎微的样子。
 

    曹植被这一声换回神志,下意识开口道 “父亲,二哥或许是有什么不得已”
 

    说到一半声音就弱下去了,他自己都觉得没有底气。若如楚棠所说,他和二哥争逐世子之位,那二人的兄弟情谊必生罅隙,无论谁取得最终的胜利,落败的一方都不会好过。
 

    但是他小心地看了一眼曹操,原来父亲,是更加属意二哥的吗
 

    不得已不得已就能兄弟阅墙
 

    曹操气不打一处来,任哪一个父亲听到自己的儿子最后反目成仇都不会好受,他简直想把两个儿子一起揍一顿
 

    曹植默默无言,想起前些日子还同王仲宣等人在二哥府上对酒谈诗,二哥后来真的会那样对自己么
 

    北宋。
 

    苏轼想到曹植的经历不由得一叹 “陈思与魏文帝本是棠棣,理应相亲,可惜公侯之家,争权夺利间消磨去多少真情。
 

    “天家无父子,何况是兄弟,可惜陈思王的济世之志了。”
 

    悲情的经历,总是格外令人动容。
 

    苏辙忽然笑了起来 “反正我和兄长是不会这样的,我们要学诗经,棠棣交辉”兄弟嘛,当然要相亲相爱,就像他和哥哥这样
 

    现实生活的局促让曹植格外向往自由的天地,由此催生了曹植式的游仙诗。
 

    “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登玄渚,南翔陟丹邱。”他想像仙人一样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
 

    曹植认为“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他想要“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所谓“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这样自由、无拘束的境地都是曹植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
 

    天地虽广,他却只在囚笼之中,对仙境的向往,实际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未央宫。
 

    刘彻居然很有共鸣“尘世困顿,怎及得上仙界逍遥,若是朕,朕也想游仙。”话音刚落,便看到底下的臣子一个个目光炯炯有神地盯着他。刘彻
 

    “看朕干嘛朕在认真谈诗不知道吗”
 

    众臣
 

    你最好是。
 

    根据这样的文学传统来看,李白在诗歌中对仙境的描绘,或许正是表达了他对自由之境的向往。长安虽然美,天子身侧虽然荣耀,但他却是被困住了,李白怎么能被束缚住呢
 

    梦游之中,寄托着他的追求。中唐。
 

    韩愈悠悠一叹,吟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太白是鹏鸟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一旦欲要展翅,庙堂怎么困得住他
 

    诗无达怙,换个角度,看法便会不同。梦游一诗的奇特就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那么,通过以上对梦境的解析,大家能联想到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