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登高4(第3页)

 

    “杜甫此诗,说的不只是那天宝年,朕的治下是否路有冻死骨的情况下这首诗,发人警醒啊
 

    他让侍臣赶紧将这首诗抄下来,准备挂在寝殿时时诵读,提醒自己勿忘百姓疾苦。
 

    兴庆宫。
 

    李隆基却是恼羞成怒“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大唐粮稻充足国力强盛,杜甫他莫不是在抹黑朝廷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小臣无知,您莫要气坏身子。
 

    高力士连忙劝抚,心里却是暗自心惊,陛下和以
 

    前,真是大不一样了。
 

    在这首五言诗里,他再也没有望岳那样的意气风发,他见到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寻欢作乐,无数权贵衣带飘香,觥等交错醉生梦死,而繁华之下是黎民百姓深深的血泪。
 

    杜甫说今年秋天收成还不错,怎么还会饿死人呢
 

    他又开始反思,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我尚且有官身,既不用服役,又不用交租纳税,尚且难逃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又有多少辛酸呢想想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无立身之所戍守边关的战士,缺衣少穿,冻死饿死的,岂止是我一个人的儿子
 

    未央宫。
 

    刘彻微微呼出一口气,语带叹息“朕知道杜甫为什么被称作诗圣了。”
 

    他明明已经遭受丧子之痛,却能推己及人,从自己一身的遵遇联想到天下万姓的遭遇,这是孔、孟一样的悲悯。
 

    司马相如亦是默然,他觉得自己实在是不自量力,杜甫被称为诗圣,不只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亦是因为这份同比圣人的心性,他眼中看到万姓的悲苦,也敢在诗中辛辣的讽剌。他想起水镜中讲到他的赋时,提到的“劝百讽一”的评价,这样的作品,又怎么能被人称为圣
 

    太极宫。
 

    李世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说不清自己是在哭杜甫的经历,还是在哭百姓的惨状,这都是他大唐的子民啊
 

    李隆基,枉为人君
 

    蔓州。
 

    年迈的杜甫听水镜提起王师,忍不住佝偻着身子,眼中落下浑浊的泪水。幼子的夭折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而家中的惨状与路上所见之景重合,更加使他场内煎熬。可是,当时的自己怎么会想到,那路有冻死骨的景况,竟然只是寻常的序曲呢
 

    大家会发现,杜甫的诗已经有了微妙地转变,少年意气潜藏了,注入了深沉的悲哀,以诗写史的创举开始了,文学史再次辉煌。
 

    五百字中的惨状已然触目惊心,而彼时的杜甫没有想到,他往后的诗里,会记录更多悲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承平百年,内地不闻兵戈之声,一时竟无力抵抗,河北、洛阳,长安相继失陷,李隆
 

    基与杨贵妃仓皇逃窜,煌煌大唐,大厦忽倾。
 

    太极宫。
 

    李世民霍然起立 “长安丢了李隆基跑了大唐军队竟如此不堪一击李隆基个混账到底在做什么
 

    咸阳。
 

    赢政甩袖废物。始皇帝起自乱世,征伐六国,无法理解这种被叛军逼得落荒而逃的行为,他觉得迷惑
 

    楚棠曾说那唐朝是盛世,即使李隆基昏聩,也不至于被叛军压着打,怎么会陷落得如此之快
 

    难道是纸糊的盛世不成他陷入沉思。
 

    兴庆宫。
 

    李隆基又惊又怒 这不可能不可能什么叛军能攻入长安,朕的军队是吃干饭的吗
 

    高力士赶紧上前安抚 “陛下息怒,一切为时不晚,如今还是天宝初年啊”
 

    “对,一切还早,”李隆基反应过来,他此时还没有全然昏聩,皇权危急让他迅速清醒过来,立即道, 目前是要搞清楚上面说的安史到底是谁。
 

    高力士也在思考,叫安史的人没听说过,但如果安史是两个人他忽然灵光一闪 “陛下,莫非那安字,是指安禄山
 

    “安禄山不可能朕之前才封他为平卢节度使,他对朕忠心耿耿,多有孝敬,怎么可能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