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登高6

    三国。
 

    曹植忍不住侧目,连年战乱,百姓流离,他亦有匡复之心,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杜甫在冻馁之时,仍能推挤天下万姓,愿以“吾庐独破”换“天下寒士俱欢颜。”他阅遍前代经史,再没有找到杜甫这样的诗人。
 

    “杜甫,圣人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放出来之后,几乎各个时空里的人都对杜甫“诗圣”的称号确信不疑。杜甫的诗不仅写得好,还有亲亲仁民之情,深得三百篇精髓。
 

    真诚高尚的情感总是格外感人,千古诗心,于文字中共振。不约而同的,如曹植、陶渊明、阮籍、谢灵运等人纷纷举杯,遥敬后世那个伟大的灵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被贬官的杜甫又一次踏上路途,两京收复,安史之乱却尚未平定。其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与李光弼、王思礼等人陈兵二十万,在邺城将安庆绪叛军包围,形势一片大好。
 

    平卢。
 

    安禄山悚然回头,看向自己的儿子安庆绪,心头一阵火起,抬手就想打人,却被旁边的官军制止住。
 

    玄宗诏令已下,要将他押入长安,一应家小也一齐上路。安禄山动手不得,只好狠狠地瞪着安庆绪,骂道
 

    “孽子,竟敢杀你老子”
 

    安庆绪却一改往日恭敬,唇角露出几分讥笑 “父亲教得好。”你能犯上,我便不能弑父吗太极宫。
 

    李世民听到两京收复,叛军也已被唐军合围,一直吊着的心才略略落下几分 “孽孙无用,所幸我大唐还有能打仗的将军。
 

    武周。
 

    武则天觉得郭子仪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便问一旁的上官婉儿。上官婉儿略一思索,笑道“陛下记得没错,前些口子武举,这郭子仪正是那一场的武状元。
 

    武则天也想起来了,唇角也不由得带了笑,略略沉吟 “郭子仪既平定叛军,又留名青史,想来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上官婉儿闻声知意,问道 “陛下可是要重用于他”
 

    武则天微一颔首,却并不着急“为国选材,不可随意。你下诏,命他入宫见朕,朕要亲自考校。
 

    自水镜讲到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便一直眉头紧锁。他是武举出身,虽一直未受大用,但到底是大唐的官将,食君禄、为君忧,听到安禄山叛乱,他恨不得冲到平卢,手刃这等狼子野心的小人。却不想实然在上面听到自己的名字,还透露出自己与别人联合将叛军包围
 

    郭子仪一时心情大振,虽然有些遗憾未来的自己没能亲手杀死安禄山,但父债子偿,安庆绪既然敢弑父篡立,可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摩拳擦掌,仿佛已经穿越到了十几年后,指挥大军为大唐剪除叛乱。
 

    洛阳。
 

    李白神色微讶 “竟然是他。”
 

    杜甫面露狐疑 “太白兄在说谁”
 

    “郭子仪。当年我在并州游历,他不意犯刑,有性命之忧,我见他识见卓绝,故略施援手,所以有过几面之缘。
 

    李白简单地将他和郭子仪的旧事叙述了一遍。
 

    当年在并州,郭子仪声明尚且不彰,只在行伍之间,但虎目炯亮,通兵法而晓奇谋,李白对他印象颇深,所以一听水镜提起他的名字,就想起来了。
 

    杜甫听罢了然地点点头,眼里颇有些敬佩 “太白兄古道热肠,又惹眼识才,当年这一救,也算是救了大唐。
 

    杜甫对偶像向来不缺乏溢美之词,更何况李白这件事做得确实厚道。
 

    被这位小友吹了无数彩虹屁的李白摆摆手“子美严重了,我只为朋友,郭子仪能得重用,参与平叛,亦是大唐之幸。
 

    虽然暂时歇下求仕之心,但李白到底是心忧天下的文士,看了满眼苦诗,生民离乱,他同样迫不及待希望未来的朝廷能够迅速平定叛乱。
 

    可惜唐肃宗这时候要出来秀操作了,他生性多疑,并不信任郭子仪等人,在军中不设统帅,反倒是派个宦官去当什么观军容使,总监大军。这波,实际上不就成了太监当统帅吗如朕亲临哦
 

    唐肃宗亲手埋下一颗雷。当时粮草也不是很充足,结果显而易见,明明稳操胜券的唐军又白送了,
 

    太极宫。
 

    李世民一拍桌子,忍不住张口就骂 “荒唐让宦官监军,也亏他想得出来君臣相疑本就是大忌,更何况是战时眼看大好的形势被断送,百姓又要无辜遭受多少苦难
 

    未央宫
 

    。
 

    刘彻也是冷嗤一声 “不设统帅,联军便无法得到统一指挥,宦官监军,不过是借君王之势,一朝得志,妄自指手画脚,啧,唐军焉能不败
 

    他想想又在心里气闷,二十万大军啊就这么白送了。李隆基是败家子,这唐肃宗也不遑多让。咸阳。
 

    豪政瞳孔微张,属实是没想到还能来这么个操作,眼里闪过一丝不屑愚蠢
 

    旁边的王翦和蒙氏兄弟设想一下自己在前方打仗,赵高在帐中当监军的样子,心里就是一凛,纷纷目露热切地盯着上首的君王还是陛下好
 

    被看了三眼的赢政一顿,随即明白过来,神情缓和了几分,开口道 “三位将军放心,我大秦必不会出现此等荒唐之事。
 

    北宋。
 

    赵匡胤叹了口气 “鱼朝恩后来虽然被杀,此职作废,但宦官已成气焰,那甘露之变不仅是藩镇难防,内廷的宦官也是一大祸患啊
 

    明朝。
 

    熟读这段历史的朱元璋也是摇头“宦官本为内廷伺候之人,不该给予过大权力,因其一朝得志,难免为非作歹,那东汉的十常侍、唐朝的甘露变,都是殷鉴。”
 

    朱标亦通读经史,如今听朱元璋这话,心头更是受教,当即开口安慰道父亲放心,我大明必不会出现这样的事。
 

    朱棣在一旁跟着点头 “是啊是啊,父皇和大哥教得好,我们大明才不学那些。”
 

    见到两个儿子如此听话,朱元璋难得看到朱棣没有吹胡子瞪眼,只是冷着脸道 “知道就好。”朱元璋对他老朱家的种还比较放心,让宦官做大这种事,一定不会发生在他的大明。天宝年间。
 

    郭子仪的满腔热血被浇了个透心凉 怎会如此他难以置信地喃喃,二十万大军,竟是这样败了
 

    他第一次对高高在上的君王生出几分怨怼,尽管此时的他并不知晓那肃宗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