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登高6(第3页)

 

    可是,真的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愿意记一记黎民苦,苍生泪。水镜说,他和人民站在一起,是人民的诗人。
 

    有人没忍住悄悄红了眼眶 “俺要让孩子学诗,学诗圣的诗”
 

    “俺也要”有人附和道, “俺要让俺的孩子学写诗,让他好好记下俺们穷人家的苦,记下那些贪官污吏的恶行
 

    天宝年间的百姓抹了一把眼泪,眼中既有愤恨,又有难以置信。
 

    大唐承平百年之久,他们才过了一段物阜民丰的日子,谁能想到十几年后又会身陷兵戈,变成道旁枯骨。
 

    新安、石壕、潼关诸地的百姓更是目眦欲裂,心里恨毒了那发动叛乱的安禄山。有一些人更是
 

    把玄宗肃宗一起怨上。
 

    “平时要我们交税,兵败了要我们充军,贫苦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嘘你小点声,不要命了
 

    “要命也是这十几年好活了,我还不能骂两句吗唉,要是我们在那太宗年就好了,太宗皇帝是好皇帝啊
 

    “谁说不是呢唉,要是陛下是太宗皇帝就好了。”
 

    初唐。
 

    杜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王命急宣,命杜审言入神都面圣,杜审言刚送得州郡长官出门,便看到自家门口堆了一堆东西,什么鸡啊肉啊面饼瓜果,还有布匹老酒和各类农货,五花八门几乎塞了满门。
 

    杜审言小心地避开脚下物什,怔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外面的管家好不容易将一只快被压死的鸡薅出来,擦了一把额上的汗,无奈道“这都是附近的百姓看了小公子的诗送来的,我拦都拦不住。
 

    话是这么说着,管家的眼神也是热切得不得了。他虽在杜家做事,可也是个穷苦人出身,上面的三吏三别他也看了。自古诗家笔,少有写黎民。
 

    水镜上说得没错,小公子是圣人啊
 

    杜审言听罢管家的解释,不由得怔在原地“孙儿尚未出生”
 

    州郡长官是个精明人,看到这一切不由得对杜审言更重视几分,他反应极快地笑道“未出生有什么关系,诗我们都看到了,这是百姓感念诗圣为他们作记呢
 

    杜审言回过神来,摆摆手推辞 “大人言重,孙儿只是写了几首诗,当不得百姓如此爱重。”
 

    州官笑得愈发亲切和善杜大人过谦了。杜大人不愧是名门之后,诗礼传家,连孙辈都这般出色,怪不得陛下也这般重视。杜大人还是快快收拾一番,带上家眷,本官派人送你们去神都面圣。
 

    杜审言不耐这些逢迎,只笑了笑,略略拱手道“劳烦大人了。”
 

    北宋。
 

    苏轼目露感慨杜工部以史笔写诗,三吏、三别之中,既有百姓乱离,又有黎民深情,更惊心的,是大唐倾颓之实录,君王之失,延及百姓,便是灭顶之灾。
 

    苏辙亦是点头,念起杜甫的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虽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旦兵戈起,便是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莫说时人难以接受,我等后人观之,亦是叹息不已。
 

    杜甫用自己的诗笔,记下了诗笔不暇书写的黎民之情,他的内心应该是煎熬的,眼看着盛世大唐一夕倾塌,自己读圣贤书、食君王禄,却无法为世道出一份力,他的才华,前半生蹭蹬在长安,后半生流落在各州县。
 

    世道倾颓,民有倒悬,壮志难酬。半生流离的他来到蛋地,于浣花溪畔结庐而居,他来到武侯祠,看着诸葛亮的遗迹感怀不已,写下了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遥想着诸葛亮的功业,渴望有名臣贤相匡扶社稷,而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亦使他感怀不已。
 

    自古及今,功业难成。
 

    三国。
 

    刘备双目含泪,握住诸葛亮的手,犹自颤声 “军师”他的军师,出师未捷身先死。天命,为何终究不在汉室啊
 

    诸葛亮眸中也充满震动,不仅是为功败垂成,更是为杜甫诗中的感念臣遇主公,共匡汉室,出师未捷,便是有负主公所托。蛋中百姓不嫌臣负主之人,犹为臣立祠,臣纵九死,鞠躬尽瘁,又有何不可
 

    刘备目中哀意更甚 “军师何以言此备得军师,方有立锥之地,军师为我、为汉室谋议良多,如何能说是辜负备在此立誓,信军师如信我,我之骨肉,称你为父,备与军师,休戚与共。“主公”
 

    诸葛亮长揖而拜,纵此时前途幽寐,但得主如此,夫复何求许都。
 

    曹操摸着下巴沉吟 “诸葛亮是有才之人。”
 

    曹植看了自家父亲一眼,毫不客气道“爹您别想了,人家不会来投奔您。”
 

    曹操眼睛一瞪 “有你这么跟你爹说话的吗就你话多,你爹我不知道吗诸葛亮都是蜀相了
 

    曹植撇撇嘴,并不管自家老爹暴跳如雷,反正水镜说了,他当不上世子,未来还被兄长、侄儿猜忌,那还这么小心干嘛
 

    破罐子破摔,直接摆烂。
 

    在成都的杜甫度过了生命
 

    中较为安定的四年,然而好景不长,好友严武病逝,他失去依靠,只好买舟南下,落脚蔓州。夔州都督对杜甫也很照顾,所以他在夔州住了三年。那些年岁的杜甫,如何不像普经的孔子那般,惶惶如丧家之犬
 

    杜甫还有一首登临诗,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万家忧乐,一齐到了心头,所以蔓州登高,写下“万里悲秋”这样“艰难苦恨”的诗句,就是极为自然的了。
 

    了解这漫长的一段,我们再来将望岳与登高做一个对比总结。两首诗分列两边,一短、一长,一张扬、一沉痛,就这样冲击着水镜下的众人。老来登高仍赋诗,少年豪情终不再。这种不再的背后,是李唐王朝沉痛的家国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