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琵琶行3

    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短暂停顿后,乐声并未停止,反而一个急转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也是一个比喻。
 

    在幽咽暂歇之后,忽然,仿佛盛满水的银瓶突然碎裂,水浆四迸;又仿佛乘乘铁骑忽然从阵中冲出,刀枪齐鸣。琵琶是在马上弹奏的乐器,有兵戈之声,这一句的形容同样非常贴切。但最重要的是,发现没有,白居易故技重施了。
 

    王维反应极快 “画面感”
 

    他用上了楚棠惯说的名词,“乐声忽起本是无形,难以表现,但是白居易诉诸于图画银瓶碎裂、刀枪相撞,则琵琶之旋律、节奏一齐跃然纸上,仿佛铮铮乐声在耳畔作响,白居易是在写乐曲本身
 

    没错,这种忽然停止后骤然掀起的高潮,同样是为了呈现乐曲的旋律。楚棠的讲解与王维的体味不谋而合,她接着往下分析
 

    配合着激越雄壮的乐声的,是弹奏者陡然高亢的情绪,在短暂的低徊沉郁后,琵琶女的感情再一次迸发出来,听众的心神也好像一下子被撅住,猛然紧张起来。
 

    但是这个过程并没有持续很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拨就是拨子,我们现在是戴指甲,他们用拨子;当心画就是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四根琴弦同时发出声音,像什么呢像丝帛破裂。前面是“弦凝绝”、 “声暂歇”,是渐次的,慢慢低回;这里是丝帛陡然破裂,高亢又凄厉。
 

    在乐曲最激烈的时候,在情绪攀到顶峰的时候, “刺啦”一声,所有声音都停住了,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船舫之上一片寂静,谁都没有说话,只有江心一汪冷月。不只是音乐停了,听众的心也陷入了一种宁定,他们被乐声感染了,一齐沉浸在琵琶声的余韵中余音绕梁,三日不断。
 

    唐朝。
 

    白行简回过神来,他张了张嘴,脸上还有一丝恍惚 “兄长,我好想当真听到琵琶曲了。”
 

    刚刚他听着讲解,品着诗句,仿佛真的置身于浔阳江头,听到了那一场银瓶乍破、刀枪齐鸣的音乐,又在最后的裂帛声中怔愣良久,怅然若失。
 

    他的心里随即生起一种激动兄长真的太会写诗了,好想作一篇传奇专门夸赞
 

    白居易不知道弟弟心里在想什么
 

    ,只失笑道 “我仿佛也听到了。”
 

    他尚未作过这篇琵琶行,赏读之时常常有隔岸观火之感,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才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于是也跟随这些诉诸于声音、画面的句子,听了一场琵琶曲。
 

    自古以诗写乐难,现在,有人突破这个难关了,而这个人,是他自己。白居易心中忽然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未央宫。
 

    刘彻的眼中划过一丝回味,他下意识看了一眼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陛下,臣不善音律”
 

    刘彻 “没让你弹琵琶。”
 

    司马相如 “臣也写不出这样的歌行”
 

    刘彻没好气 “朕早就知道了。”
 

    开始他想让司马相如绣口一吐,半个大汉,但司马相如没有李白那样的仙才;后来他想让司马相如学杜甫,做赋圣,但是成圣的代价太大了,他不想大汉也发生安史之乱,而且,司马相如也没那个能力;现在他想让司马相如写一篇赶超白居易的乐赋,结果发现对方仍是不太行。
 

    难道大汉的文人当真比不上唐朝的文人吗武帝陛下很是不心服。他摸了摸下巴,忽然道朕颇听了许多音律,这样高妙的琵琶声却不曾得闻。
 

    白居易写得太好了,他在诗里里听了一场,竟觉曾经所听之曲俱是索然无味了。群臣非常警觉陛下,您又想做什么
 

    刘彻说得颇为随意 “大汉的乐工不能比不上唐朝的琵琶女吧。”众臣陛下,这真的值得比较吗
 

    他们的眼神渐渐藏不住了,仿佛左眼写着“不务”,右眼写着“正业”。
 

    刘彻一阵无言,怎么感觉自从水镜出现后,他的帝王威严就有些丧失了调整了一下坐姿,他正色道
 

    行了行了,乐记有言,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听音辨情,乐可以观风俗、知盛衰,朕欲晓周礼,设立乐府,采集民乐,以观风俗盛衰。
 

    众臣陛下您当真是这么想到的
 

    刘彻不耐烦了 怎么,乐记诸位没读过么
 

    自陛下与董仲舒问对后,儒典已成为大汉官员的必修课,乐记是儒典礼记中的一篇,这是突击检查啊
 

    众人哪敢再说什么,连忙道
 

    “陛下所言甚是, 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设立乐府、采风民间不仅可以观风俗之盛衰,亦可以教化万民,广施德政。
 

    发言的臣子甚至特意用上了乐记中的句子,以示自己当真读过乐记。刘彻终于满意了,轻轻颔首 “这件事司马相如去办吧。”终究还是逃不掉的司马相如赶紧上前行礼 “臣遵旨。”
 

    大家会发现从影视的角度来看,这里其实是一个空镜头船舫寂静无声,江中一轮秋月,这是
 

    第二次出现江中秋月了上一次出现是在第一段的结尾别时茫茫江浸月。两次写月,是不是重复了
 

    “两句各自有情,何厌重复”
 

    明末评论家唐汝询闻言立即答道,他五岁即双目失明,是靠着听父兄读书施教,才略有其才,他对唐诗颇有研究,正在编纂唐诗选,品评诸家,白居易是唐诗大家,如今听到相关问题,他自然难掩激动。
 

    听到我这么问大家心里其实就有底了,肯定是不重复啦问题是,为什么不重复熟悉的阅读理解又出现了。
 

    提到最钟爱的月亮,李白当仁不让,率先抢答 “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离别之时的怅然之语,更兼有酒无月,醉不成欢,所以满心遗憾; 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宁静之美,诸人心绪俱浸在乐曲余韵之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直接用上了白居易的诗。
 

    水镜里的楚棠 不错,因为所蕴含的情感不同。
 

    她接着分析了一遍,所言与李白回答大体不差,最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