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章 念奴娇14(第3页)

 

    北宋。
 

    苏轼站在原地神情微怔,他是自信的。“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他确信这是自己的词,因为自出川那日起,他确实是抱着这样的志向的。陡然听到仕途的波澜,他郁结的,亦不过抱负不得实现而已。
 

    四十五十无闻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但后世显然不这样评价他,而是记取他在人世浮沉中对道义的坚持,与对心境的磨炼。谁说这些不重要呢他之功业不行,他以诗文情理名世
 

    他嘴唇嗡动,半晌才吐出一句话“昌耀的诗写得好。”
 

    唐朝。
 

    杜甫面容整肃遥望夜空。他听懂了,那新文学虽然语言隔阂颇大,但诗心相类。所谓的攀爬,便是人生的求索;指关节揳入巨石的罅隙,便是在说矢志抗争;雪豹、蜘蛛,更是他们惯常用的摹意之象,更遑论其中流露的心志。
 

    千古文心本相通。
 

    他洒脱一笑,向着李白举酒“太白兄,可愿与我同攀雪峰”
 

    李白举杯回敬,意态疏朗“固所愿尔”
 

    北宋,神宗年间。
 

    王安石目光灼灼,眼中似乎燃起熊熊的焰火,如同利箭想要撕裂沉沉黑夜。攀登绝顶,追求理想,他之追求变法何尝不是如此做不成雄鹰雪豹,他便做蜘蛛。
 

    朝闻道,夕死可矣
 

    秦朝。
 

    嬴政神情冷峻,他解诗却不沉溺于诗,但他仍要承认名世的诗人自有卓绝风骨。雪峰、心灵的高度,嬴政昂首,他心里的雪峰,便是大秦强盛,万世可传。哪怕万世不行,总要让千万后人仰望。
 

    如此绝顶,他为何不攀
 

    苏轼的洒脱往往让我们想起李白,是的,有人评价说,中国古代可以称得上仙才的只有三个人李白、苏轼,还有三国的曹植。
 

    但李白和苏轼是不一样的,就像网友说的,李白是入世的仙人,他不属于这个世界;苏轼是出世的凡人,他超脱尘世,却仍有着作为人的亲切。所以念奴娇的结尾,苏轼选择的是以酒酹月,如果是李白,他就要奔月而去了。
 

    略显俏皮的话语惹得人们会心一笑,汴京城中的赵匡胤一拍大腿喜形于色“这说明什么我大宋也有自己的李白了”
 

    客栈里的苏轼也是笑眯眯地摆手“后人太抬爱了。我哪里能和追望太白、子建,忝列仙才之中。”
 

    “我看说得没错。”苏辙第一次不站他哥,“兄长于世俗中超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以凡人之身出世,优游自处,怎么不是得道”
 

    唐朝。
 

    李白回味了一下这个评价也忍不住笑开“入世的仙人,出世的凡人,难为他们会说。”
 

    要是能和这位出世的凡人同饮对谈就好了李白不止一次这样想。
 

    三国。
 

    曹植一边品着仙人凡人、出世入世的评价一边在心里点头这话说得贴切。能与李白、苏轼二人同登仙才之列,真是他的幸事。
 

    诶等等,曹植猛然抬头看向水镜“只评李、苏二人却不曾提我分毫,所以我便是这一节讲解中的陪衬”
 

    还不如不提呢
 

    人世苦风波,识尽风波,有人沉沦,有人洒脱。我们庆幸文学史上有一个苏轼,庆幸他在黄
 

    州的重生。如果要为他做一个注脚的话,那一定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悠扬的乐声再次响起,轻柔婉转,如春风吹过湖面dashdash湖面皱了,有女声细沙般地流过何处起飞,何处落定,每一步都云淡风轻
 

    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最全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尽在,域名
 

    这歌声与他们惯听的不同,歌词也是后人的言语,他们虽在疑惑这首歌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却还是凝神听着,甚至能无师自通地打着节拍。
 

    女声如诉说,仿佛充满故事感,众人逐渐沉浸其中。忽然,乐声一转,恰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画面上突然出现几个泼墨的大字定风波苏轼。
 

    紧接着,歌者高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后一句吟唱轻柔缥缈,似是历经千帆后的彻悟。众人被震撼了,半是为歌,半是为苏轼的词。
 

    唐朝。
 

    柳宗元不自觉站直了身体,苏轼的人生经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交织在一起反复出现,文章岂不苦,苏轼岂不苦可那人却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魄,将万千萧瑟尽数抛在身后,一笑置之,难道他柳宗元便要在厄运中自苦,一蹶不振吗
 

    何处不是命途他想起好友曾经的劝说,想开一些,笑对磋磨。柳宗元忽然觉得心下一松,或许艰难,但他想,他也会如苏轼那样彻悟的。
 

    “梦得兄,可否求一幅墨宝”
 

    “什么”刘禹锡有些奇道。
 

    柳宗元笑得轻松“无他,只我这折扇太过素淡了些,恰好梦得兄在此,便为我题一扇面,也让我偷闲一番。”
 

    “一纸扇面能偷得几瞬闲扇面为何”
 

    “只七字也无风雨也无晴。”
 

    昌谷。
 

    李贺握在窗棂上的手微微收紧,瘦削的手背上青筋鼓起,隐隐可见血色涌动。他整个人都颤抖了起来,刚刚的歌声如一道惊雷在他心底炸响石破天惊。
 

    半晌,肩头的颤抖消失,扣在窗棂上的手也逐渐放松下来,李贺半倚着身子喘息,就像负重之人忽然将巨石卸下,反复平复呼吸。
 

    恰在这是,门板吱呀一响,李贺的母亲端着一碗汤药走了进来,见到李贺的样子面上一紧,慌忙将药晚放下,脚步凌乱地去扶他。
 

    “儿啊,你怎么起来了”
 

    李贺扶住母亲的手,冲她笑了一下“我没事,娘,把药给我吧。”
 

    “长吉”李母微微诧异。
 

    李贺复又笑得温和,眉宇间是少有的疏阔“母亲不是常说,吃了药,好得快。”
 

    话音刚落,坚强的妇人立时红了眼眶,她想哭,却又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慌忙抹了抹眼泪,重重地应了一声
 

    “诶是是,吃了药好得快,娘这就把药端给你”
 

    李贺看着母亲凌乱而急切的背影,心中忽然一酸,他抬眼看向水镜里未去的诗词或许,他不该辜负仙人垂下水镜的一番美意。
 

    好啦,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聊到这里,我们以后还会遇到不少苏轼的作品,不同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人生侧面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真实的苏轼,大家以后每每遇到他,想必会有亲人般的亲切感,毕竟,他的诗文都很难默啊
 

    最后布置一下这节课的作业,老习惯背诵全文;另外,请大家联系本堂课以及你对苏轼的了解,以苏轼的口吻,写一篇苏轼的流放日记,揣摩他被贬黄州后的挣扎与坚守。期待各位小宝贝的作业哦,我们下节课再见
 

    说完,水镜毫不留情地黑了下去,苏轼看了看屏幕上熟悉地求打赏图标,又好气又好笑。
 

    他断定,楚棠一定在他的诗文上栽过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