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业(下)

 水镜下的其他人震惊之后倒是乐呵呵地看起了热闹,不少人还品出些兴趣来,苏轼甚至一时难抵心头兴味,想亲自动笔编写,既娱人也自娱。

 盛唐。

 看了好一番热闹的杜甫收回目光,放下酒杯轻笑着摇头:“这些后辈怎的净乱写?如此天马行空,叫人摸不着头脑。”

 “天马行空有什么不好?”

 李白对这些一向很包容,“我看有意思得紧!后人颇多奇思,名著亦是历久弥新。”

 四部混杂,听来也是浑然天成嘛!

 “太白兄倒是看得通透。”

 杜甫由衷赞叹好友的接受力。

 其实他们都知道,匪夷所思归匪夷所思,但一部数百年前的作品却还能受到后世人的无数追捧,甚至不断加工改造,这足以证明作品本身的生命力。

 王朝远去,浪花淘尽英雄,可书中的名字历久弥新,写书的人同样永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时此刻,他们与施耐庵等人的名字一同不朽。

 【还有些作业比较有意思,是来自我们的老熟人,几位皇帝陛下。】

 水镜上又被几张文字塞满。

 【这些内容也确实是赞歌,但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了招安的意思,你们的反应还挺贴人设?】

 未央宫。

 刘彻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什么贴人设,朕就是皇帝!

 “林冲本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若有清明之君为之作主,何至落草为寇?朕是在给他机会。”

 咸阳宫。

 嬴政也道:“肃法纪,惩奸贼,自可纳贤良。”

 别说林冲,那鲁智深他也想要,问就是缺人。况且啸聚梁山终究是贼寇,如何能长久安身?

 【不过大家也清楚,《水浒传》后半部分的情节本就是招安。宋江上梁山后,将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他想为手下的弟兄们谋一个好出身,洗清贼寇之名,于是最终接受了朝廷招安的建议,一场轰轰烈烈的农□□动宣告失败。招安,并不能成为梁山好汉的出路。】

 明以前的众人没想到竟是这么个结局,一时间都有些难以接受。秦皇汉武等人则是神情微顿,一时猜不到楚棠会说出什么话来。

 【《水浒传》塑造的第一反派是高俅、通关等人,乱自上作的“上”,指向的也是朝堂官场,恰如宋江所说的“道君皇帝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但书中隐藏的笔触,或者说我们心知肚明的,最大的反派其实就是那个“至圣至明”的皇帝。】

 宋初。

 赵匡胤听到这里就是脸色一黑,在心里把那宋徽宗又翻来覆去骂了个遍。

 而李格非李清照等人却是难言的沉默,虽然此时那位道君皇帝已崩,但这话,他们也是骂不得的。

 【任用奸臣的是他,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惹得民怨四起的也是他,北宋末年的乱局就是因为昏庸的统治阶级而起,许多好汉本就是被逼上梁山,现在又要向这个最大的反派投降,帮着去征另一路义军,这难道不荒谬吗?

 未被招安前,梁山一派

 红火高歌猛进()?(),

 招安后反倒折损了不少弟兄()?(),

 作意如何已经很好猜测了。《水浒》这部书?()??%?%??()?(),

 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

 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投降,不会有好下场。】

 “诶。”

 乡野里,有汉子支肘捅了捅身边的伙伴。

 “楚姑娘的意思是不是说,那梁山好汉该跟朝廷斗到底,自己去做皇帝?”

 “你可小点声!”

 伙伴赶紧去捂他的嘴,四下看了看,见没人注意才放下来,低声道:“应该是的吧?反正我也觉得招安憋闷。”

 他这些时日赶闲的时候,听了不少“说水浒”,每次一听到后面招安的内容他就着急,为这群英雄好汉可惜。

 “但一辈子做土匪也不是个事儿吧!我觉得宋公明说得对,难道他们的后代也要落得个土匪的名声吗?”

 另有一人加入讨论。

 先前说话的人嫌弃地看了他一眼:“笨!他要打赢了就不是土匪了。”

 民众们议论纷纷,只觉水镜的论语既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又挑战了他们的固有认知。

 而朝堂之上,那些帝王就敏锐多了。

 未央宫。

 刘彻眼中锋芒一闪,神色似笑非笑:“怎么,还希望那群寇贼割据一方,再换个新天?”

 “简直荒谬!”

 不待刘彻表态,先前就对楚棠“农民起义”言论表示不满的王公大臣立即大声斥责:

 “做土匪难道是个体面出身?皇恩浩荡宽恕他们的罪过,降旨招安这是他们的福分!”

 “投降投降,受命朝廷这叫回归正道!”

 “君就是君,上天垂统、以明正道,你竟敢污之为反派,成何体统?!”

 太极宫。

 李世民沉吟着没有说话,他们当年反隋,亦是称义军行义举,李卫公曾赞之为正道。君舟民水,他时刻深戒,故也能理解几分那被“官逼民反”的梁山好汉。

 但楚棠的话又难免令他心生警惕,公然批判帝王,赞扬流民作乱,惋惜他们不能反抗到底,这样的话能被天下万民听了去吗?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民深深忧虑。

 楚棠有时候讲话也太肆无忌惮了些。可,她本便不知他们这些人的存在,又有什么可忌惮?

 宋朝。

 赵匡胤脸色愈发黑了,虽然他也恨极了宋徽宗,但楚棠这是在支持那帮匪徒造他大宋的反!这不是谋逆吗?!

 兴化,白驹场。

 听完这番话的施耐庵讳莫如深,他此时竟也难得迷惑了。他将《水浒》定名为“传”而非习见的“演义”或“记”,本便有效仿史传之风,不虚美、不隐恶是良史之笔,故而乱自上作,无可讳言。

 但是他的作意,在楔子的“洪太尉误走妖魔,张天师祁禳消灾”与“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两回中也说得分明,怎的后世便解作投降派的下场呢?接受招安的好汉确实赚得功名者寥寥,但他真有这个意思吗?

 施耐庵和前几课的曹操一起怀疑

 人生。()?()

 明朝。

 ?想看春山有信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吗?请记住[]的域名[(.)]?15?_?_??

 ()?()

 李贽支着下巴若有所思:“楚姑娘言下之意是只反高俅尚且不够,应该寻根溯源,反伐无道之君?”()?()

 一听这话,旁边的耿定理没安多久的心又提了起几句吧!被有心人听到可是要掉脑袋的!”()?()

 “我这不只同你说吗?”李贽笑得毫不在意,复又看向水镜,用带着赞赏的语气说道:“君王当真圣明,便不会丛生小人。然因着是君,便有无数人讳莫如深为之遮掩,君王是德之贼也,诚不我欺啊!”

 再次听到这句大逆不道的话,耿定理都要哭了,左右看了一眼,他的声音又急又沉:

 “陈胜吴光于大泽乡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天下何人不侧目?然其滥杀旧友,苛刻臣属,数月而分崩离析,甿隶之人,何堪大任?山林草莽便好过赵宋家吗?!”

 “耿兄!”

 李贽不认同地看着好友,“汉朝的高祖皇帝可同样是出身微末,一样从暴秦手中取得天下。”

 历代开国之君谁不曾揭竿而起讨伐无道,便要责他个以下犯上得国不正吗?

 【不过这些观点也是我们对《水浒传》作出的现代诠释,经典的价值便在于它的深刻性与多义性。

 其实从原书来看,施耐庵首先不能免俗的先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异的外衣。

 开篇写洪太尉误走妖魔,放出108八个魔星,便是正文里的水浒一百单八将。后面又有宋江得九天玄女赐予他三卷天书,说明正身,让他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如此方得功德圆满,这其实是古典小说正统而典型的逻辑。】

 魔星!

 不少对梁山好汉心生恶感的达官贵人顿时精神一振:“我当什么人,原来是一群妖魔,怪道能啸聚山林乖行不义!”

 “魔星降世祸乱圣朝,就该招抚处置,使之洗脱邪性,回归正道。什么投降,这分明无上恩典!”

 “妖魔乱世分明该杀!”

 未央宫。

 刘彻意味不明地哼了一声:“这宋江倒也托赖了九天玄女。”

 他此时倒不曾寻思游仙之事,只这九天玄女实在特殊。据说当年轩辕黄帝与蚩尤战于野,九天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以制蚩尤。

 如此一个人物,放在书中倒有天命所归的意思,施耐庵的笔触倒真是变幻莫测。

 【但这个“去邪归正”比较有意思。】

 【大家第一次看《水浒》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人物的有些行为似乎根本算不上英雄好汉,不少人虽是被逼上梁山,但后来为了壮大势力,又设计赚别人上山,黑旋风李逵还有过杀小孩儿的行为。

 虽说古今价值观有一定区别,但是如果我们把放在农民起义的语境里,就会发现施耐庵的另一个厉害之处了。】

 厉害之处?

 施耐庵缓缓打出一个:?

 【借这些性格迥异的梁山好汉,施耐庵在书中真实地表明,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是无法建成一支真正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