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第358章 欢呼雀跃,感恩戴德(第2页)

 那么汉人皇帝就一定会正常开科举吗?

 这点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起家之初,一直到建国后的前三年,也都用的是举荐制度——这里必须说明是,举荐制度虽然容易任人唯亲,也不够公平公正,但确实是用人的应急之法。

 如明初号称“浙东四贤”的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以及明初比较有名的谋士、文臣范祖幹、叶仪、许元、胡翰等人,都是通过举荐制度出现的。

 不过朱元璋知道举荐制度的弊端,因此建立大明之后,便开始筹备恢复科举制度,因各种原因,到了洪武三年才得以进行大明首次科举。

 结果通过这次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表现却令朱元璋大失所望。

 其中北方人因先后受辽、西夏、金、蒙元异族统治,文教凋敝,一些有才能的人根本难以通过科举制度展示出自身能力。

 南方虽文教稍微兴盛,可那些所谓的才子,大多只擅长做文章、诗词乃至戏曲,并不具备为官治理地方乃至国家的能力。

 一句话,洪武初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并不具备施行科举选才的环境。

 而且一些举荐制度的既得利益群体,也在暗中阻挠科举制度的恢复。

 见此,朱元璋只能先在全国各地大力兴建学堂,让平民百姓也能读书识字,通过十几年的时间扩大了科举人群的基础,这才在洪武十五年宣布恢复科举,并在洪武十七年开启了大明第二次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