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朝鲜亡,清国危(第2页)

 所以与会的议政大臣有十六位,再加上多尔衮、济尔哈朗、豪格以及继承礼亲王之位的满大海,就是二十位“王公”。

 听多尔衮说完,除了三位辅政王外,一众议政大臣便各自言语起来。

 “唉,我们确实挡不住崋军。”

 “挡不住就不挡了吗?难不成投降?”

 “就怕投降人家也不给我们活路啊。”

 “真没有想到,世事变化如此之快,十年前,我们还能轻松入关,在中原驰骋,金银珠宝、女人牲口随便抢。”

 “而如今,我们竟然被逼到了朝鲜,甚至连着最后的立足之地都要保不住。”

 “难不成,我们大清就要这样亡国?”

 “太祖皇帝在天有灵,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吧···”

 议论到最后,有年纪大的大臣觉得清国眼下困境根本无解,不禁悲从中来,直接跪在殿内仰天哭诉起来。

 一时之间,殿内气氛悲观到了极致。

 “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多尔衮气得起身怒吼,“本王让你们议政,不是让你()

 们在这儿哭丧,咱大清还没亡呢!”

 自从确立了摄政王身份,这两年多尔衮威望越发的高。

 这一通大吼,竟让殿内立即安静下来。

 经过刚才的事,多尔衮觉得想从这些人口中听到更好的建议是不可能了。

 于是将他们几个王爷讨论的结果直接说出来。

 “就像方才有人所说,如今我们打不过崋军,投降也不可能——崋国与我大清仇恨极深,即便投降,怕是也不会放过我等,至于荣华富贵,更不可能保留。”

 “经过本王与三位辅政王多次商议,认为目前摆在我大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其一,是渡海逃亡日本,其二则是北上,借道漠北蒙古,逃往西边去。”

 “当然,在正式逃亡之前,我们还是得借着朝鲜地利,尽量抵抗崋军。”

 “若能胜过崋军几场,就此稳住阵脚,拥有部份朝鲜之地,自然最好。”

 “即便不能胜,也要多拖两年,为我们逃亡争取时间。”

 “不过今日我们主要还是议一议,渡海和北上,选哪条路更好。”

 其实,在不敌崋军的情况下举国逃亡之事,早就有消息泄露出来。

 之前不少议政大臣将信将疑,或是不愿相信会走到这一步。

 可今日多尔衮既然正式言明,就说明将来怕是真要走上举国逃亡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