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国际编剧】(求订阅)(第2页)

 

当然,也就是在这样的热烈反响下,林有成这位电影《赎罪》的编剧自然也会被报道提及,自然也会提及到林有成之前的那部改编的《嫌疑人x的献身》几年前也震撼过戛纳电影节,还拿了金棕榈大奖。

 

现在林有成那部改编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也在全球上映,十分火热,现在又来了这部《赎罪》的动人故事,自然也会被讨论。

 

剧本的艺术,很多时候其实就是结构的艺术,很显然林有成写的这部《赎罪》在结构上就充满了艺术性,更别说情节还极具爱情与人性的撕扯,这其中又还有战争的毁灭感,而这也是深受电影艺术爱好者所青睐的。

 

法国电影评论就有影评人盛赞陈皑鸽的这部《赎罪》,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评论写道:“同样是关于战争中离别爱人的主题,这部影片是在苦苦等待中呼唤回归的爱情,在触觉上总是冰冷的。而《赎罪》这个片名,似乎也是那场战争背后人类无尽伤痛和自省拯救的隐喻。

 

陈皑鸽的这部影片总是让我觉得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唯美气质,就像是一幅幅色彩丰韵的油画,视觉是如此的清新艳丽,于是在那样明快的节奏下,我们便有了那个夏日的午后——陶瓷的水壶掉进水池,蜜蜂在窗前嘤嘤,女孩情绪翻涌的注视着窗外暧昧的男女。回迭的镜头以妹妹的视角重新闪现了她的心理。阳光从窗外透进,暑气浓郁而安静,然而庄园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进了这个敏感少女的心底。

 

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了,林雪后来夹杂着半边清醒半边憎恶的谎言的真实目的。那是一场微妙的因爱生恨的化学反应,在那之前还有一场相关的试验——试验的内容在如今的电视肥皂剧中曾无数次的出现过,她以寻死的方式检测他的爱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缠绕着少女的身体,她注视着向他游来的男人,微笑里隐隐透着欢喜。在岸边的野花丛中她追逐生气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达到了目的。爱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亚笔下不是也有个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

 

所以,我们相信,在那个夜晚,柏莱尼其实看清了一切。她之所以变得狠毒,是因为她品尝了什么叫做嫉妒……”

 

除此之外,法国《片场》也有影评专家盛赞这部电影《赎罪》。

 

要知道《片场》(Cahiers du Cea)作为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等人创立的法国权威电影杂志,以艺术探索与批判精神著称,曾推动法国新浪潮运动发展。该刊长期保持独立编辑立场,栏目设置涵盖影片分析、导演访谈等深度内容,相当有地位。

 

“林雪用谎言毁掉了罗阳的一生,书中书的结构,让林雪的剧本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和心上人在战争之下的爱情故事,即使没有流血和枪战,在描写战争的镜头中,《赎罪》中的这个镜头也绝对是最震撼的之一。近千名的群众演员,复杂的机位移动,当年陈皑鸽用这个长达4分多的长镜头展示了他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庞大的野心。”

 

一些影评人也都有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赎罪》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是一部好片子。客观的讲,气氛压抑,丰富含蓄,充满张力,有对压抑的情感私密表现,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相当惊艳,林有成这位科幻文学的作者居然写这么个故事,当然就像当初他的那部《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令人震惊,这个结局同样十分惊人。

 

整个故事没什么可说的,毋庸置疑的好故事,尤其作者还是编剧,那个夏日发生的事情,从林雪的视角和实际事件发生两个角度叙述,很聪明,也很必要。整部电影镜头的调度非常好,战场那个长镜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林雪那位老年女演员的角色她结尾的坦白非常有力量,当然那位孔绫的演员也很出挑,我觉得她就是个阴郁的,充满想象和思虑的,令人害怕,心理层面很复杂,她以为她理解她看到的东西,但是她没有。她对于事情的怀疑,窥探,揣摩……她对于罗阳的懵懂的喜欢,总之都把握得挺好。陈道名和龚俐两位角色演的非常光彩,带着年轻人的纯真的感情,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