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包子再生产

春耕前大队又添置了四头牛。

 又是万能的徐老三派人给送过来的,当然是李剑垚空间里的牛,转一手。

 平均每头牛价值350块左右。

 先是在公社给牛做了登记,办了牛“身份证”,这个年代的耕牛都是有身份的,徐老三门路多,直接开了北边宁县的的卖牛凭证,也就几包、几瓶酒的事儿,这样来源上就正常了。

 宁县距离草原更近,买牛还是很容易的,要是本县就很少有卖的了。

 这其中一头公牛,另外三头牛都是母牛,不买也不行了,大队里原来只有11头牛,两头母牛年龄也大了,也不生小牛犊了。

 剩下的都是邙子,再不补充一下牛的种群,再过个三年两年的牛最少要减少三分之一。

 之前这些牛也是村里人一点点攒出来的,现在想攒也比较费劲,都不会卖劳动力。

 不能干活的牛经过公社的同意才能被屠宰,比如摔断了腿、年龄大了,一般十岁以上的牛就干不动活儿,等待它的命运基本就是变成牛肉。

 这样全大队的牛加起来有15头了,牛棚里有了新牛,社员们心情非常的不错,就差给牛带大红花了。

 为什么非要有牛?

 平地上,可以通过拖拉机来完成作业。但是坡地就不行了,还有边边角角的地块,牛也是比较合适的。

 相比于马,牛的脾气更好一点,也好养活,耕起地来,一点也不比马慢,耐力还好。

 马耕上一亩地就要休息一阵子,耐力不足,娇贵。

 至于骡子,一个是没有,另外就是不能生育,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要是单纯的指望人力去完成2000多亩地的耕作,没有牲畜、没有机械人是非常的遭罪的。

 牲口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粪便可以做肥料,周边没有大城,想多搞点人粪都没机会。

 在没有那么多的鸡之前都是自家的肥料、再加上猪粪还有牛棚、马圈里的那些粪便做肥料。

 春耕的时候撒上薄薄的一层,比没有强点,但不多。

 今年有鸡粪、猪粪、牛马粪还有人粪,堆肥的数量要比往年多了许多,大部分粉料优先用于蔬菜种植,然后是小麦、最后是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