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取其性

第五百三十八章

用玉入药之前,我们先要有一个概念,传统中医所用的药材全是取自药的“性”,而不是取自药的“质”,这个“性”概括说就是阴和阳,而“质”则是现代医学研究出的成分之类的。这是中医和西医入药的本质区别,也是争吵近一百年的原因,有人说人参和萝卜的成分是一致的,这就是将着眼点放在药物的“质”上,而忽略了药物的“性”,事实是有人可以吃三斤萝卜,但有人敢吃三斤人参吗?有人会说现在的人参吃三斤也没事,反正我没吃过三斤现代的那种跟胡萝卜一样粗的人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但我劝你千万别多吃那种上了年份的老山参,那种老山参吃多了真会要人命的。

传统中医入药的着眼点在药材的性上,南方和北方种植的同一种药材入药后效果不同,根源就是在于药物的性,北方药气壮偏入气分,南方药质强偏入血分。同一地方阳面生长的药物和阴面生长的药物的性也略有不同,同一株药上部位和下部位的性也有不同等等……。

其实普通疾病不需要如此的太过注重药物的“生长性”,只需保证药物是真的就行,但如果要“盗天机”、从“阎王手里抢人”的话,那就得严格按照这种“生长性”入药,生死在一线间时,那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现在我写一写玉石入药的原理,首先要说的是入药的玉是广义的玉,不单指和田玉。传统医学追求的是人身阴阳的平衡与协调,五脏有阴有阳,五脏本身也有阴阳,所以在选用玉石做药物时,要根据玉石的阴阳对应调整五脏的阴阳,我们以最常见的白玉来说,长年在河床中的白玉性属阴,而露天的白玉则是性属阳,如果要滋肺阴,则要选择在从河床中挖出的白玉,而如果要补肺阳,则是要选择露天的白玉,其余四脏以此类推。

当然,这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要细细推敲就难了,因为不能单纯的以非阴即阳的角度去看入药的玉,入药的玉有纯阴、阴中带阳、纯阳和阳中带阴之分,纯阴的就是一直在水底的料子,取出到入药的时间不超过三年,阴中代阳的是在干枯很久的河床中取出的料子,纯阳就是一直是露天的料子,阳中代阴的就是埋在土中的,没有直接接触太阳光的那种料子。纯阴、阴中带阳、纯阳和阳中带阴,正好对应的是人体阳证、偏阳证、阴证、偏阴证。

如果真正用玉石入药“盗天机”式的救人命,那首先得辩证要相当的准确,不能有丝毫的模糊不清和模棱两可,其次是选择入药的玉的性要准确,不能将阴中带阳的玉当做纯阴之玉入药。

如何能准确分辨玉的“性”呢?用产地和开采形式辨玉的“性”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无法分辨卖给你玉的商家说的是真的假的,或许商家也不清楚,自己去亲自去开采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最准确的辨别玉的“性”的方式就是“没有方法”,全凭传统中医师的“水平高低”,也可以说是一种感觉,纯阴之玉寒气逼人,纯阳之玉热气蒸蒸。真正的传统中医师都有这种能力,因为学习传统中医时,首先学会的就是一些自身修炼的功法,这种自身修炼的功法练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对一些物件的阴阳之性有感觉,这种感觉是“望诊”的前提,有了这种感觉,“望诊”才能登堂入室,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望诊”也只能望个“形”,压根看不到“神”。

其实这种辨“玉性”的能力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只不过传统中医通过修炼将这种能力放大了而已。

我们以买个玉件饰品为例,如果要选择一件真正适合自己的玉件饰品时,就得用到我们身上的辨“玉性”的能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不知道玉饰品价格的前提下,拿着玉饰品放在心口静静感受,如果感受到的是柔和感和没有丝毫违和感,那么这块玉的性就跟本人的性是互补的,如果感受到冰凉或者违和感,那么这块玉跟本人的性不符,这种互补之性跟玉的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所谓玉的品质高低是人们为了逐利所赋予的,实质是几十块钱的真玉和几百万的真玉效果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取其“性”而不是取其“质”,大家有时间可以去博物馆看一下古玉,大部分的古玉的“质量”跟现代所定义的“好品质”是不符的,按照现代所定义的“质量”去看古玉,好多古玉就是“垃圾货”。当然如果要佩戴一个玉饰品炫富的话,那越油润细腻的料子越好,毕竟越油润细腻无杂质的料子越贵嘛,但如果要入药的话,第一个排除的就是这种油润细腻无结构无杂质的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