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尴尬的中医(第3页)
如今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中医貌似又走入了一个死胡同,网络上的部分中医爱好者动辄就拿处方中附子剂量的多少去衡量一个中医师的水平高低,这也是不可取的,当然,附子在助阳、去里寒、固肾阳等方面是个很重要的药,是少阴证和厥阴证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味药,但方子中附子剂量的多少万不能去衡量一个中医师的高低。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比如里寒很盛或者回阳救逆时用大剂量的附子是很有必要的,但有些情况下是不能用附子的,例如阳明经热的白虎汤证,阳明腑实的承气汤证等,是不能用性热的附子的。
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是最简单的辨证逻辑,也是最基本的辨证逻辑,当然,不管假寒里热证、假热里寒证,还是更复杂的厥阴证,辩证第一条就是辨真寒真热,如果寒热辨不准确,用药当然也不可能准确,所以用附子剂量的多少去衡量中医水平的高低是绝对不可取的。
需要补充的是有些处方中用几百克附子,用的是炮附子,绝对不是生附子,有些中医爱好者将炮附子和生附子混为一谈,误服之后乌头碱中毒的例子很多。
虽然炮附子和生附子虽然是同一种药,但有着经过炮制和未炮制的区别,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主要用炮附子去里寒、固肾阳,用生附子主要是温血脉,强心阳,炮附子和生附子的生熟区别导致在处方用药时的不同,所以各位读者中的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伤寒》时,一定要多多揣摩仲景先师用药的思维。
之所以有些处方会用几百克炮附子回阳救逆,这只是一种无奈之举,归根到底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实在是不方便讲,懂的都懂。
其实,中药中比附子更毒的药有很多,但大部分都集中在伤科上,如草乌、马钱子、闹阳花等等,伤科外敷的有些药一个比一个毒,所以用单味药材剂量的多少或者用大毒之药的多少去衡量中医水平的高低是有误区的。
衡量中医水平高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他的方子服药,如果吃了七副,身体一点变化或感觉都没有,那么你大概率遇上了一个水平不高的中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七副药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