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伤寒论剂量(第2页)

 他的父亲一夜愁白了头,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从此音信全无。

 第一年,在狱中的宇哥用过各种方式自杀,均没有成功。后来慢慢习惯了监狱的日子。在第二年时,有一个年龄在五十岁的中医犯了事,来到了宇哥的监房,宇哥跟他慢慢熟络了起来,后来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年的时间,这名中医对宇哥的性格、生平、家庭情况了解了个透,就在宇哥出狱前的一星期,这中医让宇哥背下了一个电话号码,并给宇哥指明了一条路。

 出狱后的宇哥,找了个公用电话,拨通了狱中那中医给他的电话号码。这个电话号码是张哥的,自此,宇哥拜在了张哥门下,成为了张氏伤科门第三十三代传人。

 也在跟宇哥的交谈中,我了解了张氏伤科门收徒的方式,他们这派收徒弟不在社会上找,而是从监狱里找,专门找那种前途尽毁,人品优良,对中医非常感兴趣,文化程度比较高,父母最好双亡的这种人。

 由于他们收徒的要求比较奇特,导致张氏伤科门的传人很少很少。

 好了,宇哥的生平已经写完了。

 截止目前,像宇哥身上发生的这种搞错伤寒论中的剂量的事件,在一些中医爱好者身上时有发生,不发生危险也就罢了,一旦发生危险,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我在前文中已简单说了一下伤寒论中剂量的应用,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在伤寒论中,最简单的剂量换算方式就是将一两当成一钱来看,普通男子一钱按5克计算,普通女子一钱当成4克来算。如麻黄六两,按现在的剂量就30克,桂枝二两就是10克。

 伤寒论中涉及附子时,会出现附子一枚或者大附子一枚。如果用生附子,我的建议是附子一枚作5克计算,大附子一枚作10克计算,如果用炮附子,附子一枚作10克计算,大附子一枚作15克计算。服药后效果不好时,可以逐次递增。

 在煎煮附子时,要煎煮一个小时以上,这一个小时不是从煎药开始计算,而是从沸腾时开始计算,期间不要加冷水。

 如果真有中医爱好者打算要用生附子,我建议你的用量不要超过5克,而且要用包煎的方式煎煮生附子。

 写到这,有些中医爱好者会拿李克老师的剂量会反驳我,李克老师确实对中医做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破格救心汤证明了中医在某些急救方面不比西医差,甚至比西医强一点,李克老师的用药剂量得益于他渊博的中医知识和长年在一线治疗的丰富临床经验,同时,李克老师在用药的地方在医院,即使发生不良反应,也能第一时间进行施救。

 但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针对中药中毒后施救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同时,临床经验也不足,加之用药的环境大部分在自己家里,一旦出现中毒反应,或许会无法做到第一时间救治。

 所以,对于中医爱好者,用药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没有安全的用药,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在伤寒论中,生附子主要针对的是去里寒,炮附子针对的是补阳固阳,在肾阳虚、表阳不固时用炮附子,在少阴寒证时用生附子,用药的剂量是要根据病人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判断。

 我再说一下传统的伤寒论中的剂量换算的方式,汉朝的一两约为现在的16克,我们拿最简单的桂枝汤来说,原文的剂量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按汉朝一两是约为现在的16克计算,那就是桂枝48克,芍药48克,炙甘草32克,生姜32克,大枣12颗。

 这是方剂的剂量,我们现在看伤寒论桂枝汤方剂下面的那一段话,“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这一段话能说明“桂枝48克,芍药48克,炙甘草32克,生姜32克,大枣12颗”为三次的服用量,那么一次的服用量就是桂枝16克,芍药16克,炙甘草约10克,生姜约10克,大枣4颗。

 这一次的服用量与将一两当成一钱,一钱当成5克换算是差不多的,所以为了便利起见,读伤寒论可以直接将一两看成一钱即可。

 我再啰嗦几句,我发现有一部分中医爱好者陷入了中药方剂的死胡同里,不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学,而是找各种的秘方和医案,找到一个方剂后,原原本本按照方剂的用量服用,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与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病情程度、身体状况不同,所以用药的剂量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