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1章 徐家村学堂对外招生(第2页)

 但具体能保持多久的安稳,谁也不知道。

 特别看到徐家村当初逃难过来,郝村长心有戚戚,害怕他们也要逃难,那得多悲催。

 郝村长问道:“张夫子,入学四五年,一个学子大概要花多少钱?”

 虽然跟读书人讲钱很俗气,但家里穷,不讲钱哪能行。

 必须清楚读书要花多少钱才行。

 张夫子粗略地算了一下回答道:“一个娃子读四五年书,最少也要花15两,甚至还更多。不过再多也不会超过20两。

 开始启蒙时,可以用树枝,沙盘识字,等学会了,再上纸笔写字,这样就能省下不少钱。至于买书,买一些基础的书,我们学堂有不少书可以借阅,这里能省下一笔钱。”

 这必须感谢程顾卿对学堂的大力支持,拨了不少款给学堂买书.

 徐家村的学堂现在有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能在里面看书,这样省掉不少学生要自己单独买书的钱。

 郝村长听到张夫子给出的费用,不由地咋舌.

 这读书几年就要花那么多钱,怪不得说想识字太难了。

 这还是乡村的学堂,收费算得上最低等的。要是到外面读书,那费用更高了。

 郝村长明白地点了点头说:“张夫子,我们明白了。我们得回去考虑考虑。”

 张夫子嗯了一声:“郝村长,这的确要好好考虑,读书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切记不能半途而废,得必须想清楚才行。”

 村长和七叔公等族老跟张夫子商量。

 张夫子和曾鹏程的工钱有两种方式提供。

 一种是徐家村每个月给张夫子2两工钱,张鹏程1两工钱。外村学生的束修归村里所有。

 一种是收到外村的学生,所交的束修归张夫子和曾鹏程所有,至于怎么分,是他们的事。

 村里要求张夫子和曾鹏程必须好好教导学生,不能因为本村学生没收束修就不好好教导。

 这两种方式,张夫子和曾鹏程想了想,采用第一种。

 两个人都不想太钻营,只想安心教书,其他钱的问题归村里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