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小聪明(第2页)

 这里说两句。 

 庆帝之所以非杀梅执礼不可,是因为,梅执礼暗中投靠了太子李承乾。 

 梅执礼是京都府尹。 

 京都是庆帝的‘老巢’。 

 梅执礼的官职,很重要,涉及庆帝的安危。 

 所以,梅执礼必须只对庆帝忠心。 

 最开始,梅执礼能当上京都府尹,是因为梅执礼只对庆帝忠诚。 

 但现在,梅执礼暗中投靠了太子。 

 梅执礼这样做,对庆帝‘礼貌’吗? 

 这是梅执礼的取死之道啊! 

 梅执礼只能忠于庆帝。 

 不能跟其他人有‘勾结’。 

 尤其是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承泽,梅执礼不能跟他们有任何关系。 

 这是京都府尹的‘为官之道’。 

 梅执礼作为‘老臣’,他应该懂这个道理。 

 但他还是暗中投靠了太子。 

 这是梅执礼自寻死路。 

 也许梅执礼会说:太子找我,我不好拒绝。 

 梅执礼不好拒绝,但他可以找庆帝啊。 

 或者梅执礼还是怕,不敢找庆帝。 

 那梅执礼就辞职别干了。 

 当然梅执礼辞职不干,可能都没好下场。 

 梅执礼能力不够,他处理不了这么复杂的问题。 

 可能,梅执礼从接下京都府尹这个职务开始,就埋下了祸根。 

 庆帝杀梅执礼,杀他一个人不行?为什么杀梅执礼全家? 

 这体现了庆帝的狠辣无情。 

 庆帝是《庆余年》中,杀无辜者,杀的最多的人。 

 ... 

 百金堂。 

 周强给病人看病。 

 “范闲的诗...” 

 “范闲打郭宝坤...” 

 “太子去京都府...” 

 “二皇子维护范闲...” 

 “腾梓荆假死的事...” 

 范闲他们的闹剧,都传开了。 

 周强这里时不时听到有人议论。 

 一场闹剧,欺君的范闲和腾梓荆,没事。 

 被打的郭宝坤,白被打了。 

 去针对范闲的太子,出手就差点要了范闲的命,但也无功而返。 

 二皇子去凑了个热闹,顺手拉拢了一下范闲。 

 这些人都没事。 

 作为主审官的梅执礼却落了个,家破人亡。 

 这场闹剧,死了个京都府尹,也算有收获。 

 ... 

 皇家别院。 

 周强和林婉儿玩闹之后,也聊范闲。 

 “听说范闲对太子不敬,他没跪太子... 

 还有,侯公公宣读口谕,太子和二皇子都下跪了,范闲却站着...”周强说范闲没下跪的事。 

 公堂之上,范闲是唯一没对太子下跪的人。 

 就连二皇子都乖乖给太子下跪。 

 侯公公宣读口谕时,范闲还是唯一没有下跪的人。 

 这个事其他人没说,没当回事,周强觉得有意思,就跟林婉儿说说。 

 “范闲虽然诗写得好,但其他方面很差...”林婉儿对范闲的印象,更差了。 

 ... 

 东宫。 

 李云睿的侍女一大早来了。 

 梅执礼全家,被当作马匪,杀光了。 

 李云睿收到消息,急忙派侍女跟李承乾说一下。 

 “是我的错。”李承乾听说后,先自责。 

 为什么自责? 

 因为梅执礼投靠太子的事,是保密的。 

 而且保密等级很高。 

 太子和梅执礼都不傻。 

 他们知道,他们勾结在一起,肯定不能让庆帝知道。 

 正常情况下,庆帝也不容易知道。 

 对付范闲时,太子为了抓腾梓荆,找了梅执礼帮忙。 

 这个事,漏了破绽,让庆帝知道梅执礼暗中投靠了太子。 

 所以,梅执礼才惹来杀身之祸。 

 “是我急着给范闲定罪,却牵连了梅执礼。”李承乾承认失误。 

 “长公主说,范闲应该投靠了二皇子,范闲恐成心腹大患...”侍女继续传话。 

 李云睿的意思,要继续对付范闲。 

 李承乾想了想,跟侍女说:“你回去转告姑姑。 

 如今看来,陛下把范闲调来,恐怕是当作鱼饵。 

 若再对其下手。 

 必须一击致命。 

 且不能再借官场助力。 

 这事急不得,我再想想。” 

 李承乾算是看透了庆帝的一种意思。 

 庆帝确实有把范闲当鱼饵的想法。 

 范闲就是鱼饵,让太子、二皇子等人为争内库而咬钩。 

 梅执礼就是不小心被钓到的鱼。 

 让范闲接管内库,庆帝还有不少用意。 庆帝老谋深算,隐身在幕后,盯着每一个人。 

 李承乾的话,还有怎么杀范闲的提示。 

 李承乾希望李云睿杀范闲时,不要动用自己人,要用外面的人。 

 李承乾可能已经想到了杀范闲的方法。 

 但他没明说,就是让李云睿领悟。 

 以后,杀范闲的事被人追究,李承乾可以‘光明正大’的说,“我不知道,跟我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