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柯伊伯带(第2页)

 

小行星的形成一般有几种说法,其中以“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微行星演变而来”这种说法最为主流。

 

小行星带里的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每年还在不停的增长。

 

简单来说,小行星就是绕太阳旋转,直径在1米到1000米以内,非彗星的所有太阳系小天体。

 

而彗星,也就是传说中的扫把星,也是绕着太阳旋转的星体。

 

它的体积和质量很小,但会根据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发生不同的外部形态变化。

 

当距离太阳远的时候,它就是个冰和尘埃组成的脏冰球。

 

可一旦当它接近太阳,受太阳辐射的作用,彗星物质发生变化,分解出彗头,彗尾。

 

所以彗星特别好分辨,当你抬头看星空,天上有个拖着尾巴,跟扫把一样的天体就是彗星了。

 

那又有人会问了,那不就是流星吗?

 
当然不是。

 

流星是指在太空中运行的流星体,也就是宇宙尘埃或者固体块在接近兰星时,受兰星引力吸引进入兰星,高速穿越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迹。

 

大部分可见流星都跟沙粒差不多大小,在落地之前就会燃烧殆尽,少部分落在地面还能残留下来的,也就是陨石。

 

而且从内部结构上说,流星体内含有比较多的铁,镍,硫,硅等兰星上本来就有的矿物质。

 

所以陨石一般也叫陨铁,在古时候,甚至还会拿来铸剑。

 

而彗星的内部物质主要是水,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所以到了一定的条件,就凝结成冰。

 

总结来说。

 

彗星是形状和亮度都会受跟太阳距离影响的绕日天体。

 

而流星则是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摩擦燃烧产生的一种光效。且因为内部物质不同,燃烧的颜色和形状也都不固定。

 

书接正文。

 

祝存军看林凡侃侃而谈的样子,心中不禁感叹——年轻人的脑子就是好使,继续悄摸摸地用鼠标切换着网页。

 

“没错,”他赞赏道,“既然知道小行星带,那柯伊伯带就更容易理解了。它是在处于海王星轨道外侧,黄道面附近的天体密集圆盘状区域。你可以把它当作放大版的小行星带。”

 

黄道面是指兰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