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红枣粥,当初封侯的甜味(第2页)

 粥在中国的饮食中是一种很普遍的东西,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它异常青睐,哪怕是东吴大司马全琮也不例外。

 它曾是权势的代表,也曾是贫穷的象征。

 随着粥文化的不断发展,食粥赐粥不仅成了礼节,很多节日喝粥的习惯也演化为了现在的习俗。

 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食粥以调剂胃口、延年养生;穷苦贫困之人食粥以果腹充饥,节约开支。

 早在300年前的西周,粥就被列为王公大臣的“六饮“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粥的品种有不断的发展,秦汉时有“麦粥“、“豆粥“之分,并且成为招待贵宾的食物,甚至是上位者用于奖赏的食物。

 全琮感慨的道:“想不到时光荏苒,仿佛转眼间三十年的时间便已过去,美人也由青丝变白发甚至是早已逝去,吾也垂垂老矣,想当初陛下第一次赐甜豆粥给吾,

 还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吾向奏议讨伐关羽之计后,吕蒙大都督白衣渡江取荆州那年陛下封吾封为阳华亭侯的晚宴之时,

 那粥的滋味真是香甜啊,兴许不仅仅是因为在豆粥里面加了石糖,更是有着陛下的赏识、封侯的喜悦加在里面方才如此之甜啊!”

 早在商末,人们就已经懂得从谷物瓜果之中提炼麦芽糖的工艺。

 《诗经》之中有记载:“周原抚抚,堇荼如饴。”

 意思是周人迁徙到了周园地区,发现这里的土地肥沃无比,种出的瓜果蔬菜也和“饴”一样甜。这说明,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并提炼“饴”这种糖分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饮用糖浆糖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糖已经有了部分的分类。

 在《礼记·内则》中有记载:“甜食者,“枣、栗、饴、蜜。”

 而里面的饴,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麦芽糖。人们懂得将各种糖分类,可见人们对糖类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获取糖浆方面,也有了详细的记录方法。

 《楚辞·招魂》中说:“腼鳖包羔,有柘浆些。”

 里面的柘浆,指的就是甘蔗的糖浆,在战国时期专门供人们饮用,饴糖则是在麦芽之中提炼出来的。

 《楚辞》里有证明:“巨妆蜜饵用长是也。饴汤用麦药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畅,故医方亦收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