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获新生,相如文君佳话(第2页)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

 司马相如出生于蜀郡成都,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用钱换了个官职,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些并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

 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

 后来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相如为梁王写了那篇着名的《子虚赋》。

 《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但是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只因景帝不好辞赋。

 刘武去世后,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司马相如离开梁地回到四川临邛(今邛崃市),生活清贫。

 临邛令王吉与相如交好,对他说:“长卿,汝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在临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访相如,相如托病不见,王吉更显恭敬。

 临邛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设宴请客结交,相如故意称病不能前往,王吉亲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

 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

 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司马相如亦早闻卓文君芳名。

 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

 宴毕,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婢向她转达心意。于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卓王孙大怒,声称女儿违反礼教,自己却不忍心伤害她,但连一个铜板都不会给女儿。

 司马相如的家境穷困不堪,除了四面墙壁之外,简直一无所有。

 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些时候,对司马相如说:“其实你只要跟我到临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们借些钱,我们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