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世袭领兵,立后的打算(第2页)

 孙策短短几年内横扫江东,依靠的是父亲孙坚的余部、宗族亲族、周瑜等江北士族的支持,这就是过多借势的弊处了。

 最早孙策的兵力,就是从袁术那里逃回来的孙坚部曲,所以这或许是一种传承。同时这种领兵制度,可以充分发动将领的积极性,壮大他们自己的力量。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授兵的数字,并不代表足额的甲士,而是募兵的数量上限。

 换言之,所谓“兵二千,骑五十”,说的是自募部曲的上限额度,而不是实际赐予的人数。授予多少数量的兵,只是对将领募兵的一个限额。

 世袭领兵制,本是一种权宜之计,孙策用这套制度来笼络江北流亡士族来为自己打江山,孙权用这套制度来拉拢江东本地士族。

 虽然孙权采取了很多限制措施,但豪强大族还是愈发壮大,而且他们所拥有的的兵也越来越多。

 世袭领兵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导致东吴政权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虽然东吴都取得了胜利,可是吴国都是防守一方。

 反观吴国主动进攻的战役,如合肥之战等许多战役,吴国都打得很难看,不惨败就算胜利了。

 几乎所有东吴的将领,都有征讨山越的记录,而且往往都是取得大胜。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既然兵是自己,谁愿意自己的兵白白损耗,守土保家毫不保留,至于对外扩张,没什么好处,自然出工不出力。打山越,可以扩充兵源,增加财富,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江东的勋臣,征讨山越立了功之后俸邑便有可能多至数县。

 他们的私兵由父子兄弟相袭,才形成了吴国世家大族特有的世袭领兵制度。(比如吕蒙的部曲就是从他姐夫邓当那儿得来的)

 一般的武将立了战功,也可以得到增兵和赐屯田户的赏赐。孙权就曾把吕蒙在皖城所获人马分给了吕蒙,还另赐给他寻阳屯田民600户,官属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