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理科生的爱情(7K求订阅)(第2页)

 “是嘛?你想到了什么?”

 张小冬听到杨兴武的话来了兴趣。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不错!这幅作品就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老师曾用水墨画创作过,莪用的是油画!”

 张小冬为两人解释着。

 “看来张同学这是要走出自己的路了,恭喜恭喜啊!”

 “是啊!这色彩对比这么明艳!”

 “哈哈!两位同学过奖了。”

 张小冬听到两人的夸赞很是高兴,热情地给两人讲解众人的画作,三人聊了许久这才分别。

 告别张小冬后,杨兴武带着女友下了香山,出了东宫门,一路下山走到了植物园。

 植物园就在香山脚下,建立于56年,其规划面积400公顷,东西向最大距离约3.5千米,南北向最大距离约2.5千米。

 此时的植物园还没有科普馆和温室馆,植物园内的丁香园和木兰园建成比较早,桃花园建成于前年,这三个园花期已过,至于月季园和梅园都还没影儿呢,倒是竹园已经建成了不少。

 杨兴武和赵晓雅两人走在植物园里看着有些萧瑟的场景,觉得有些单调。

 好在植物园除了植物以外还有曹雪芹纪念馆,是前年四月刚刚对游客开放的。

 据说此地曾是曹雪芹著书之所,特地在此建立了纪念馆,曹雪芹纪念馆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

 杨兴武对于《红楼梦》了解的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赵晓雅在一旁讲解,两人一边看一边参观。

 “据说《红楼梦》要拍电视了,你知道吗?”

 “听说过,只是没有太在意。”

 杨兴武听到女友的问题,87版红楼梦他本来就不感兴趣,了解的自然也就少,倒是贾母的那番对于才子佳人的讽刺,写尽了对落魄文人的自我意淫和讥讽!

 “我倒是有些期待电视会拍成什么样?”

 赵晓雅自顾自地说了一句,眼看杨兴武不太感兴趣,也没再深入谈这个事情,两人简单地参观了一番纪念馆后就离开了。

 离开曹雪芹纪念馆后,两人又在植物园里逛了起来。

 寒秋时节,植物园里万物凋敝。

 说起来植物园里沉眠了不少知名人物,京剧大家梅兰芳,大军阀孙传芳,以及梁启超,还有双清别墅的主人熊希龄等人。

 前面三个都是比较大的墓园。

 杨兴武和赵晓雅一路看一路参观,来到了梁启超墓。

 此墓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

 墓园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东西宽约90米,南北长约100米,面积4300平。

 四周环围矮石墙,墓园内栽满松柏。

 墓是梁启超和夫人的合葬墓,碑前有供台,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

 墓碑、墓顶及供台衬墙,均为土黄色花岗岩雕筑而成,前后连接,浑然一体。

 杨兴武和赵晓雅参观了一番墓园,又来到了西边的林地,逛了起来。

 “他的少年中国说现在读来犹自振聋发聩!”

 “是啊!确实写的不错,特别是那句少年强则国强!”

 “那你觉得他提倡的一夫一妻怎么样?”

 赵晓雅说完看向了杨兴武。

 “提议不错,可惜他自己都遵守不了。”

 “心口不一的典范!”

 “不过是双标罢了!”

 “什么是双标?”

 赵晓雅听到这个说法,有些好奇。

 “双重标准,宽于律己,严于律人,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对自己不利的则视而不见!”

 “不错,这个“双标”说的的很是形象。”

 赵晓雅听到男友的解释点了点头。

 对于历史人物,杨兴武一开始还有些所谓的历史滤镜,在他真正融入到这个时代以后发现,这不过是美化后的结果。

 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即便是宣扬人口论的京大老校长,自家孩子也不少,却让别人只生一两个,得亏现在网络不发达,不然早就被骂祖宗十八代了。

 至于康梁这对师生可谓是鼓吹一夫一妻的急先锋,但放到自己身上却从未践行过!

 好比现在天天鼓吹献血有好处,却从不见大老爷们献血!

 “或许文人本就是如此滥情,一个个标榜自己是道德君子,到头来不过是个道貌岸然的小人。

 走吧!不说这个了,晦气!”

 杨兴武说完拉着赵晓雅径直离开了,两人走到熊希龄墓前,祭拜了一番,这才离开植物园。

 傍晚,回到学校后,两人一起吃过晚饭,杨兴武这才把赵晓雅送回到了女生宿舍楼下。

 ……

 中原,省城,教育局。

 李付华到了办公室后,倒了一杯茶水,这才走到办公桌前坐下,开始工作。

 上午十点多,秘书敲门送进来了几份报纸。

 “李老师,这都是最近从京城那边送过来的报纸!”

 李付华看着眼前的一大摞报纸,看向了来人。

 “最近有没有什么大事儿?”

 “有,说起来我还要恭喜李老师呢!李老师还记得去年的杨兴武吗?”

 “全国理科状元杨兴武?”

 李付华有些疑惑的问道。

 “李老师记性可真好,就是他,最近他可是京城炙手可热的人物啊!”

 “哦,这位杨同学做什么了?”

 李付华闻言顿时来了兴趣。

 “李老师,你还是自己看吧!我说出来就不好了。”

 “你呀!行了,我自己看,你先忙吧!”

 李付华听到这话有些哭笑不得,当即挥手让秘书离开了。

 等到秘书走后,李付华拿起桌上的报纸一一看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李付华终于在青年报上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东西。

 李付华当即展开报纸看了起来,在看到头版标题的时候,他越发好奇了起来。

 认真看了十来分钟后,李付华犹自不敢相信,这才短短一年半不到,他们省的大状元,就取得了这么厉害的成绩?

 李付华一连看了好几遍报纸,这才确信,放下报纸想了一会儿,他就接受了这个消息。

 毕竟有全国理科状元的头衔在,杨兴武做出如此成绩,自然不足为奇!

 在这个鼓吹少年天才的时代,杨兴武以17岁的年纪勇夺全国理科状元,要是他的年龄再小个两三岁,新闻取得的效果必然会比现在更大几分。

 想到这些,李付华想起了去年他去给杨兴武报喜时,他还问过杨兴武这个世界经济学是学什么的?

 当时听了杨兴武的解释后,他虽然不懂,也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以杨兴武的成绩来说,只要京大不蠢,自然会给杨兴武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当时随行的张志英听到杨兴武报的专业时,对杨兴武看重不已,希望杨兴武可以在学习之余,多多请教一下京大的经济专家们该如何振兴一拖厂?

 他本以为再次听到杨兴武的消息得等到他毕业的时候,没想到这才一年半的时间,

这位杨兴武同学就创汇蹚路成功,更是豪取百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