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振聋发聩(第2页)

 孙俊才带着张卫军几人回到文学社,看向一旁的女生问道:

 “建红,怎么样?没出事儿吧?”

 “没啥事儿,那几个人倒是挺客气的,就是挺会挤兑人的。”

 “他们都说啥了?哎!我还是挤进去看看吧!”

 孙俊才闻言顿时急了,当即就想带着张卫军和冯国良往人群里挤。

 “别急,他们就是想请教杨兴武是如何追到赵晓雅的,话里话外就是想把杨兴武追赵晓雅成功的秘诀往诗歌上引,逼他写诗!”

 “这些人倒是挺会打算盘啊?”

 “可不咋滴!真要是会写诗,兴武的受欢迎程度肯定比这更高!这些人就是想让兴武出丑!

 太卑鄙了!”

 “确实!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看着众人担忧的样子,殷建红出声安慰。

 “别急,你们别忘了,赵晓雅可是会写诗的,杨兴武要是记得赵晓雅没发表过的诗,应该问题不大!”

 “这倒也是!”

 “走吧!咱们先挤进去,顺便也想想帮着兴武把这关过了。”

 五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到了最前面。

 看到杨兴武信誓旦旦的表情,孙俊才顿时松了一口气。

 秋交会一行的二十多天里,他也算是对这位舍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每当他们担忧油画卖不出去的时候,都是杨兴武这般信誓旦旦的表情,给了他动力,好在结果也确实如他所言。

 放下心来的孙俊才,朝着杨兴武扬了扬手。

 杨兴武看到孙俊才挥手,点头示意了一番。

 这才看向眼前聒噪的几人。

 “敢问几位同学怎么称呼?”

 “无名之辈罢了,不值得杨同学挂念。”

 “既是无名之辈,确实不值得挂念。

 各位同学好奇的事情,是我与赵同学的私密话,窥探人们的隐私可不好啊!

 时候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各位同学小心着凉。”

 闫卫国和林治才几人听到这话,顿时有些无语,他们本是谦虚几句,杨兴武可倒好,直接顺着他们说了下去,莫非这就是理科生的傲慢之处?

 结合他们在物理实验室的遭遇,众人越发确定了杨兴武不会写诗,想到这里,众人越发兴奋起来。

 “私密的情话不能说,大家都理解,但总不能每句都是私密的情话吧!

 难道就没一首诗传出来吗?”

 “是啊!杨同学是在怕什么?”

 “我没怕什么?我的确不擅长写诗,何况谁说女生都喜欢诗的?没听过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杨兴武怼的闫卫国和林治才几人哑口无言,虽然这几句话杨兴武说的不错。

 但在大学的校园里,诗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中秋的时候,京大三剑客来大礼堂三千多张门票瞬间就没了,还有不少人挤进礼堂,站着听讲,要知道整个京大的学生也才一万多人,近四五成的人都喜欢诗歌,他们很是好奇杨兴武是如何敢说出这话的,难道真不怕文人与诗人们的口诛笔伐?

 “这么说来,杨同学是不喜欢诗歌了?或者说诗歌不登大雅之堂?”

 林治才以为自己抓住了重点,目光炯炯地看向杨兴武。

 “那倒没有,13年前余光中写的那首《乡愁》还有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些都不错,你们能写出这样的诗,我自然敬佩!

 好的诗歌,我自然是喜欢的,对于那些无病呻吟的东西,不食人间烟火的玩意儿,我觉得还是算了吧!

 你们向往的自由也好,反叛也罢,那都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之上,开学典礼的时候,丁校长教导咱们京大人应有的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

 不是你们写几首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诗歌就能达成的。

 我们之所以可以安稳地坐在这里读书,不用像前辈们跋涉上千公里跑到大西南读书,那是因为咱们国家的国家

慢慢强大了,现在咱们国家现在还很贫穷,需要发展的地方还很多,以诗歌作为调剂品,确实是不错的选项,但是不要本末倒置!”

 杨兴武这番话说的情真意切,围观的众人听到这番话,认真思考了起来。

 闫卫国和林治才听到这话,心里暗道不妙,没想到这杨兴武还有诡辩的天赋。

 想到这里,众人纷纷开口打断众人的思考。

 “无病呻吟也罢,附庸风雅也好,杨同学可有大作,让莪等拜读一下!”

 “杨同学莫非已经写好了诗歌,我们洗耳恭听!”

 “是啊!”

 闫卫国和林治才几人的话拉回了众人的目光,围观的学生虽然自有分辨,但是这并不妨碍众人看热闹。

 “既然各位真想听,那我就勉为其难地朗诵上几句,有不对的,还请各位同学指点一二!”

 “好说好说!杨同学请!”

 闫卫国和林治才几人闻言顿时松了口气,费了这么大的力气,终于等到杨兴武的诗了,几人当即竖起耳朵,认真听了起来,打算好好批判一番!

 赵晓雅闻言有些担忧的看向杨兴武,眼前这阵仗已经不是一首歌可以解决的了,现在的她有些后悔没有让杨兴武多准备几首,本以为只是个简单的诗歌朗诵,没想到这下是出了大乱子。

 察觉到女友的目光,杨兴武回以安心的眼神。

 杨兴武轻咳两声这才开口:

 “天上的星河,

 隔岸的灯火,

 都不如一个我。”

 杨兴武朗诵完看向众人,闫卫国和林治才还在听着朗诵,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杨兴武继续说,忍不住问道:

 “这就完了?”

 “完了,请品鉴!”

 “这有点短了吧!”

 “是啊!”

 林治才几人嘀咕了几句,这才开始品鉴:

 “这是三行诗,格式倒是对,就是这个……这个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