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章 发现(第3页)

有的则要在土壤里埋设能量缓冲装置,通过缓慢释放温和的能量,中和土壤中过剩的异能量,可那装置的锻造工艺复杂,维护起来更是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
无论哪种方法,都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资源消耗,绝非一笔小数目。
更何况,放眼如今的聚居地,大部分地方对植物都是“避之不及”——毕竟异能量无处不在,植物一旦异化,轻则疯长堵塞道路,重则生出带毒的尖刺、释放腐蚀性的汁液,甚至会主动缠绕靠近的生物,成为潜在的威胁。
就连作为豫州首府的开封府,为了安全与管理,城区内也只在核心公园划定了小块区域,集中种植经过严格筛选、不易异化的植物,数量和分布都有着严格限制,远远算不上“繁茂”。
可云溪镇呢?不仅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种满绿植,连街道两侧、后山脚下,甚至废弃的旧屋墙角,都能看到植物生长的痕迹,这般规模,早已超出了“合理绿化”的范畴,一个小小的云溪镇,真的需要这么多绿植吗?
更让他疑惑的是,就算柳家真的有某种特殊需求,需要维持大量植物的存在,可为何他前几日跟着护卫队巡逻时,会看到满载着盆栽与幼苗的马车,从镇外源源不断地运进柳家宅邸?
那些马车上的植物种类繁杂,有的带着未适应新环境的蔫态,显然是从其他地方长途转运而来。
若只是维持现有绿植,顶多是补充损耗,何需这般频繁地从外地调运?
是为了药剂的原材料?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张玉汝自己否定了。
他曾偶然听柳家的药师提起过,药剂生产对原材料的要求极为严苛——不仅要保证品种纯正,更要控制生长过程中的异能量吸收量、日照时长、土壤湿度,稍有偏差,药材的药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毒性。
因此,正规的药剂原材料,都会由专用的药田集中种植,药田里会布设精准的能量调控阵,还有专人定期记录生长数据,目的就是确保每一批药材的品质稳定,这是大规模生产药剂的核心前提。
可云溪镇这些植物呢?它们自由生长在庭院、路边,有的长在光照充足的墙头,有的挤在背阴的墙角,有的扎根在肥沃的花土中,有的却从贫瘠的砖缝里钻出来,形态各异,长势参差不齐,连最基本的生长环境都无法统一,又何谈“品质稳定”?
显然,它们绝不可能成为药剂生产的原材料。
更何况,柳家本身就拥有两片专业的药田,分别种植着制作疗伤药剂的“青灵草”和制作能量补充剂的“紫蕊花”,药田的规模足以满足家族日常所需。
除此之外,柳家与赵家的合作协议里,也明确包含了药材种植与供应的条款——赵家负责提供适合药材生长的特殊土壤,柳家则提供种植技术,双方按比例分配产出。
既有自有的药田,又有稳定的合作渠道,柳家根本没必要再通过零散种植、随意调运的方式获取药材,这完全是多此一举。
那么,会不会是柳家某个高层一时兴起,单纯喜欢绿植,才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
这个猜测同样站不住脚。
张玉汝微微摇头,目光扫过远处柳家宅邸那片规整的绿植区——个体或许会因一时兴趣,做些无关利益的事情,比如有人会花重金收藏一件无用却喜欢的摆件,有人会为了爱好耗费时间精力。
可一个家族、一个组织,尤其是柳家这种正处于上升期的家族,每一笔资源投入都要服务于家族发展:要么是为了提升实力,要么是为了拓展人脉,要么是为了积累财富。
像这样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做一件对家族实力提升、利益获取毫无帮助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柳家的族老们不会同意,负责家族财务的人更不会允许,这种不符合家族利益的“兴趣”,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一个个猜测被提出,又被他逐一推翻,张玉汝站在雪地里,寒意似乎都透过皮肤渗进了思绪里。
云溪镇的植物,就像一团裹着雪的迷雾,看似寻常,可越琢磨,越觉得背后藏着不对劲的地方,而这不对劲的背后,或许就与他一直追查的、柳家的秘密试验有关。